编辑: NaluLee 2019-07-01

第一篇读礼记《嗟来之食》,然后念《五柳先生传》、 百里奚,五羊皮 、《孔子世家》等短文.孩刊门爱看武侠小说,父亲觉得这些小说素质不高,买了很多章回小说,还要求孩子们背诵里面的诗词.因为读了很多遍,到现在丘成桐还记得《红楼梦》里的诗词.到中学一年级,父亲让丘成桐读鲁迅、王国维的著作,还有冯友兰《新原道》、《新原人》等哲学著作.西方的书籍如歌德《浮士德》等,也试着让孩子们读. 这种家庭教育,终于养成大哥和我喜欢阅读课外书,建立起自己的思维 . 父亲的为人师表使得他在众多学生中有着极好的口碑.丘成桐至今还记得小时候家里常常有许多学生,他们谈论哲学,时而禅宗,时而孔孟,时而程朱,时而阳明,时而西方哲学,不一而足.哲学思维的训练是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幼小的丘成桐常常坐在一旁兴奋地听着,这对于抽象思维是启蒙,也是锻炼. 在沙田小学读书的丘成桐成绩并不算好,直到进入培正中学,成为丘成桐一生的转折点.优越的校风、卓越的教师,无论数学和中文的教育都给他极大的影响.然而不幸降临到这个贫穷而乐观的家庭.在丘成桐14岁那一年,丘镇英英年早逝,这意味着家中惟一的经济支柱不复存在.父亲死时分文未留,连房租都没有着落,儿女的学费更是一个大难题.有亲戚建议让孩子们不要再去读书,养鸭子贴补家用,但43岁体弱多病的母亲断然拒绝,毅然承担起家庭的重负,坚持供养孩子上学.在父亲朋友和学生的帮助下,孩子们才有机会继续念书. 父亲的死对于一个14岁的孩子打击太大了.一个正在享受天伦之乐、正在受到保护和指导的孩子,突然要面对彷徨的前途,也许有的人因此就消沉了,但丘成桐没有. 接着那半年,我天天背诵父亲从前教过的诗词和古文,这些著作突然都变得很有意思了.得着前人的教诲,一个天真的小孩终于成熟了 .从小学到中学,丘成桐一直对数学很有兴趣,做数学练习题一点不觉得困难.读学校的功课,读古文诗词,从前小孩子容易偷懒的事情,现在一点不觉得枯燥,反而有很大的兴趣,成为愉快的事情.当时的香港大学不多,原本对历史很感兴趣的丘成桐,如果学习历史日后择业有可能会面临一定困难,而家庭经济困难也不可能再供给他出国留学.因此,1966年考取香港中文大学时,丘成桐选择了数学作为自己的专业. 童年的教育对一个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不可替代的,它往往奠定了一生事业的基础.也许对孩子们来说,学到 多少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兴趣的培养才是决定其终身事业的关键.丘成桐小学时的成绩并不理想,并非像人们所想象的少年天才;

当他父亲去世时才14岁,所学到的知识、所背诵的古文都非常有限,但,父亲培养了他学习的兴趣,成为他―生中永不可枯竭的动力.凭着它,他可以学到任何想学的东西.相比之下,中国式的教育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孩子们兴趣的培养,甚至有的人终其一生也没有领略到学习的乐趣,那是多么可悲的事情! 就这样,这个1了岁少年凭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他自己并没有意识到,今后在数学道路上会有多么辉煌的前景.数学是美丽的凭着浓厚的兴趣和刻苦的学习,丘成桐打下了扎实的数学基础,并很早崭露出自己的才华.数学大师陈省身,成为丘成桐成功道路上的重要转折点. 早在1964年,丘成桐第一次从香港的明报月刊上看到了陈省身的短篇散文《学算四十年》,谈到了在数学方面的工作,也让丘成桐第一次知道了中华民族也有在国外出人头地的大数学家.那些文字深深地印在了丘成桐的头脑里,使他渴望着有朝一日也能在数学上有所成就.及至大学三年级,丘成桐出众的才华大为陈省身赏识,使他获得了伯克利大学极为丰厚的奖学金.伯克利大学成为丘成桐数学事业的新起点,从上午八九点钟一直到下午五点,丘成桐听各种各样的课程,极大地开拓了学术眼界.1970年,陈省身担任丘成桐的指导教师,不到两个月时间,陈省身即认为丘成桐的论文已足够成为博士论文.1971年,年仅22岁的丘成桐获得了博士学位. 数学,这门古老的学科,在丘成桐面前展开了神奇的美丽!他把全部身心投入到其中,在这个天地自由驰骋.在他随后的研究中,丘成桐发展了强有力的偏微分方程技巧,使得微分几何学产生了深刻的革命.他解决了卡拉比猜想、正质量猜想等众多难题,以他的研究命名的卡拉比―丘流形在数学与理论物理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影响遍及理论物理和几乎所有核心数学分支.1982年,年仅33岁的丘成桐获得了代表数学界最高荣誉的菲尔兹奖,此后获得了MacArthur天才奖(1985年)、瑞典皇家科学院Crafoord奖(1994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奖(1997年)等众多大奖. 然而正是获得了如此多荣誉、获得过 天才奖 的丘成桐却非常不赞成 天才说 . 我实在看不到很大的天才.即便是爱因斯坦,他伟大的相对论也能让人看到其思想的发展轨迹,他的成就也同样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之上的.很难有哪位科学家的想法是从天而降,顶多是他比你先想到了,或者他在某一方面比你想得更好.真正伟大的数学家都不可能不花功夫就做到.媒体或一般传记作者喜欢说某人是天才,下笔成章,仿佛做学问可以一蹴而就.其实无论文学和数学,都需要经过深入的思考才能产生传世的作品.传世的数学创作更需要有宏观的看法,也要由锻炼和推敲才能成功 . 丘成桐把兴趣放在了成功的第一位.他认为,没有所谓的天才,关键是看你对某一事物的兴趣浓不浓,学得快不快.如果对某一学科有浓厚的兴趣,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学起来就不难.做数学题、背诵古文,也许在旁人看起来是件多么辛苦的事情,但如果对数学有兴趣,对文学、历史有兴趣,就不会觉得辛苦,反而是一种乐趣.丘成桐还举了朋友的一个例子.有人送丘成桐一幅徐悲鸿的奔马图,不知道真假,请一位收藏书画的朋友来看.他一看就说是真的. 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对徐悲鸿的马太熟悉了,吃饭也看,睡觉也看,他的这种作品一共有几幅,在什么地方,我都知道,他的马尾怎么画,他的四蹄怎么处理,我也都知道,我一睁开眼就想着这些马的样子,你说我怎么会不知道?他的强烈的兴趣使他成为这方面的专家.做学问也一样.有做学问的兴趣,就能做好,如果没有兴趣,只是为父母、为工作甚至为金钱拼命想学,却不一定能够学好 . 我很想知道这样―位伟大的数学家日常工作的状态,不禁问他: 要取得如此多的成就,时间怎么样才能够用? 丘先生........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