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ddzhikoi | 2019-09-05 |
一、积累运用(24分) 1.
给划线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人生,总有许多沟坎需要跨越;
岁月,总有许多遗hàn( )需要弥补;
生命,总有许多迷茫需要领悟.生命于我们,只是沧海一粟,然而却承载( )了太多的情非得已.聚散离合,痛苦欢笑,花开花谢,四季轮回,都写满了生活的痕迹;
春的和煦,夏的炽( )烈,秋的丰硕,冬的l?n( )冽,都演绎成了人生路上旖旎的风景. 解析:此题考查我们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注意 承载 不能读成 zài ;
炽热 不能读成 zhì . 答案:憾zài chì 凛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今天小学同学相聚,我看到了张明,真想不到当年拿起英语书就头疼的他,竟然能说出一口流利的英语,真得刮目相看了. B.学问是 问 出来的,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们一定要发扬不耻下问的精神,主动向老师请教,这样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 C.到上海参观世博园的游客,虽然来自世界各地,萍水相逢,但在进馆排队的漫长等待中,他们互相攀谈,一下子成了朋友. D.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地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了.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的理解与运用.B项 不耻下问 的意思是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向老师请教时不能使用该词语,适用对象不符. 答案:B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2分) A.走过这家温暖的书店,安慰着这个城市形色匆匆的人们疲惫的精神和灵魂. B.因为搭上了网络购物的顺风车,快递行业迸发出极大的生长活力让人瞠目结舌. C.大雁之所以能够穿越风雨、行稳致远,关键在于其结伴成行,相互借力. D.作为信息时代的公民,对扑面而来的海量信息要进行批判性思考和鉴别的能力.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A.语序颠倒, 走过 放在 安慰着 的后面;
B.结构混乱,去掉 让人瞠目结舌 ;
C.正确;
D.动宾搭配不当,去掉 的能力 . 答案:C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一个人在创作和欣赏时所表现的趣味,大半由资禀性情、身世经历和传统习尚三个因素决定.这三层功夫就是通常所谓的学问修养,而纯正的趣味必定是学问修养的结果. ①它们的影响有好有坏 ②我们应该根据固有的资禀性情而加以磨砺陶冶 ③接收多方的传统习尚而融会贯通 ④这三者都是很自然地套在一个人的身上的 ⑤不易也不必完全摆脱 ⑥扩充身世经历而加以细心体验 A.②③⑥④①⑤ B.②⑥③④⑤① C.④①⑤②⑥③ D.④⑤①②③⑥ 解析:本题考查我们的句子排序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 答案:C 名著阅读.(4分)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回忆散文集,相信你一定认真阅读了这部名著,请结合你的阅读积累完成下列小题. 5.根据以下提示写出人物名称.(2分) ①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 ②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
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朝花夕拾》相关知识的了解能力. 答案:①范爱农 ②藤野先生 6.《朝花夕拾》是一部冷峻之中有深情的作品,其中两个女人――阿长与衍太太,栩栩如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衍太太怂恿孩子们吃冰,给鲁迅看不健康的画,唆使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在鲁迅父亲临终前,让鲁迅大声叫喊,使父亲在痛苦中死去.她是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她令人鄙视和厌弃.而阿长却留给了鲁迅和我们温暖的感动.请你用简洁的语言为阿长写一段点评.(2分)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名著中的人物形象,解答时结合人物所做的事情来思考. 答案:阿长:她粗陋鄙俗,却心地善良;
她繁文缛节,却神奇伟大.她为鲁迅做了别人不愿做也做不到的事情,她令人尊重,令人怀念. 综合性学习.(4分)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2月7日电,《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终于落幕,上海复旦附中16岁高中女生武亦姝冠军武亦姝连创三关,不负众望,夺得冠军.武亦姝凭借在节目中的吸晴表现,获得了 满足人们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 的荣誉.随着该节目的热播,社会上掀起一波品读诗词的热潮. 以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 为宗旨的《中国诗词大会》似一股清流,以多种诗词竞赛的形式吸引了众多热爱诗词者的目光.雅俗共赏的题目设置使受众更为广泛,而王立群等专家的精彩点评,透过诗句挖掘出新时代的精神内涵,引发更多观众特别是学生群体的关注. 材料二:最近,综艺节目《朗读者》备受关注.这是一档大型朗读类真人秀节目,嘉宾运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可以说,该节目触动的是人心底的情感和情怀.是在市场化思维的 泛娱乐化 浅层化 碎片化 的背景下,对观众深层次文化消费需求的满足,同时也是 真善美 价值取向的回归. 7.为材料一拟写一个新闻标题.(25个字以内)(2分) 解析:本题考查新闻标题的拟写,给新闻拟标题时,需要关注导语部分. 答案:16岁女生(武亦姝)《中国诗词大会》夺冠社会掀起品读诗词热潮 8.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探究两档节目走红的共同原因.(2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答题时,要紧扣材料的每一句话,提取关键词,然后准确、精炼的概括. 答案:激起了人们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文字背后的真情实感触动心灵;
满足观众深层次文化消费需求;
节目挖掘出了文字背后的价值和新时代的精神内涵. 9.古诗文默写.(6分) 根据提示,将空缺处补充完整. (1)周敦颐在《爱莲说》中用 赞美了莲花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 (2)明月千里寄相思.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明月送去了李白对远方朋友的担忧和牵挂;
水调歌头》),明月寄托了苏轼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祝愿. 解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背诵默写,注意识记与积累,不要写错别字. 答案:(1)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2)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二、阅读理解(36分)
(一)阅读古诗,完成小题.(4分)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0.请通过尾联分析该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 解析:此题考查我们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对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 答案:尾联运用典故,写出了将士边城苦战,怀抱为国捐躯的壮志,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11.诗人用斑斓的色彩来描写战争场面,请加以赏析.(2分) 解析:此题考查了诗歌的色彩美,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为了追求奇,本诗在事物的色彩和情态上着力,用浓辞丽藻大红大绿去表现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 答案:本诗有着鲜明的色彩:金色、胭脂色、紫红色和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时值深秋,黑云压城,战士们穿着铠甲在夕阳的映照下,在鼓舞人号角声中,浴血奋战,大块殷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使边塞土地的紫色显得更浓烈,让人感受到一种黯然凝重的气氛.从而渲染出悲壮惨烈的战争的场面.
(二)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小题.(13分) 【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t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然业已上登,不及返顾,遂从三姑①又上半里,抵换骨岩,岩即幔亭峰②后崖也.岩前有庵.从岩后悬梯两层,更登一岩.岩不甚深,而环绕山巅如叠嶂.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①三姑:地名.②幔亭峰:山峰名. 12.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沿溯阻绝 ②属引凄异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理解. 答案:①逆流而上 ②延长 13.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解析:本题考查我们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答案: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记漏翻关键词语. 答案:①这(白帝和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驭着长风,也不觉得(比它)快.②登上山走了一里多路,就看见山泉汩汩地往下流泻. 15.甲文写 水 ,各写了三峡 四时之水 的什么特点?乙文写 山 ,作者前往 换骨岩 途中俯瞰到什么 佳致 ?请简要概括.(5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内容的概括.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 答案:第一问:夏水大而湍急;
春冬水清而透明;
秋水小而清冷.第二问:危壁出泉;
疏竹掩映.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5分) 香文化 ①香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之一,伴随中国文人一起走过了几千年,但是到了现代,却是鲜为人知了. ② 静坐一炉香,万事可思量 ,古代 学界 对香的这种高度的肯定既确定了香的文化品位,又让香文化在中国文人的心目中成为雅事. ③孟子曾言: 香为性之所欲,不可得而长寿 .孟子不仅喜香,而且阐述了香的道理,认为人们对香的喜爱是形而上的,是人本性的需求. ④中国文人与焚香有不解之缘,通过香事,感悟生活的宁静,感悟心灵的自由.在沉檀香气的缭绕中,明心见性,创造一角空灵虚静的心境. ⑤与香友对品,体悟到君子之交的冰清玉洁、明月在怀.静、虚、清是香文化的精髓,是文人注入香道的内在灵魂. ⑥古代许多文人都是制香高手,如王维、李商隐、傅咸、傅元、黄庭坚、朱熹、苏轼等.苏轼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