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hgtbkwd | 2019-07-04 |
(二)民族文化产业化市场化转变获得新进展 先后建成并推出了凯里苗侗风情园、西出口民族文化园、农业旅游综合体云谷田园、大型文化旅游综合体华恺斗牛城、下司古镇、585米风雨长廊的中国最具苗侗特色的凯里民族体育场、苗妹非遗博物馆等一批公共文化活动场所.保护和新建了南花、季刀、龙场石龙寨西家、龙场麻塘革家、舟溪新光、舟溪镇甘囊香芦笙堂和舟溪甘囊香风雨桥等一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公共活动场所.凯里苗侗风情园和民族文化园的建成,弥补了凯里市无大型文化产业基地和无民族歌舞演出场地的空白. 其中,凯里苗侗风情园已建成为 贵州省100个重点旅游景区 、 贵州省100个城市综合体 、 贵州(凯里)民族民间工艺品交易基地 、 贵州省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同时也被列为贵州省 十大文化产业基地 之一.凯里苗侗风情园、云谷田园、下司古镇、苗妹非遗博物馆均被列入国家3A级旅游景区. 民族民间工艺品市场产业化进一步发展.一是苗族、革家服饰、银饰、刺绣、芦笙及工艺民族特色的工艺品纷纷进入市场――凯里民族商贸一条街成为凯里市的一大亮点,同时凯里地区的民族服饰、银饰等,远销北京、深圳等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二是加大对民贸民品企业的扶持力度. 十二五 期间,全市获省民委认定民品企业7家,获中央贷款贴息补助235万元.通过举办民贸民品企业优惠政策宣传、培训等方式,让更多的企业详细了解国家有关民贸民品企业发展优惠政策.通过深入调研、宣传、发动,目前,我市已有79家企业向省民委申报认定,努力争取省民委落实民贸企业优惠政策,助推我市民族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大型节庆活动获得新发展 近年来,凯里市成功举办、承办和执办了 金芦笙 中国民族器乐大赛暨民族文化活动周、贵州环雷公山超100公里跑国际挑战赛、中国・凯里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节、中国(贵州)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中国・凯里银饰刺绣博览会、甘囊香国际芦笙节等一批在国内外有深远影响力的大型节庆活动.通过大型 节 、 会 效应,不仅集聚了人气、打造了文化品牌、提高了市民的文化自信,还拉动了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
(四)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提升
1、抓好传统村落保护 通过对1235个自然村寨的历史渊源、主要特征、保护的价值和保护的状况进行全面调研的基础上,确定45个村寨为特色保护村寨,其中:苗族传统村寨6个,特色民族村寨38个,三棵树镇乌利寨入选国家民委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录.目前,我市正草拟《凯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管理办法》和《凯里市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方案》,不断探讨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开发建设、经营等方面的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建设.同时,按照 县负总责,村为主体 的原则,建立州、市、乡镇、行政村四级中国传统村落管理保护机构,将保护工作纳入村级工作重要任务,层层签订了监管责任状.
2、抓好民族文化传习场所建设和民族文化传承人工作 十二五 期间,凯里市 非遗 项目和传承人申报工作成效显著.已有《苗族堆花绣》、《苗族织锦》、《苗族芦笙制作技艺》、《仰阿落》4个项目获得国家级保护名录,《苗族古歌》、《苗族服饰》、《苗族斗牛》、《苗族酸汤鱼制作技艺》、马尾斗笠等16个项目获得省级保护名录.建立了翁项九年制民族学校、湾水镇格种村小学、舟溪逸夫中学等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亮欢寨旅游服务公司、舟溪镇新光村等10个传承基地,新光村芦笙制作基地、逸夫中学等生产示范基地10个. 根据《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2014―2020年)》(黔委厅字〔2014〕35号)、黔东南州文体广电新明电〔2015〕42号文件精神和有关工作部署,进一步完善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及传习基地的体系,经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严格审查,公布了凯里市湾水镇洋排苗族武术研究会等21家企业和个体为凯里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示范基地及传习基地. 目前,凯里市已经拥有市级非遗传承人100人,州级25人,省级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