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戴静菡 2019-07-04

以群众健身养生需求为导向,创办养生大会等综合康养赛事体系,打造气舞、单项功法等特色赛事体系;

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继续做好国际健身气功系列赛事.鼓励各地根据区域特色,打造地方性赛事品牌活动,丰富群众多元化文化生活. 7.逐步健全健身气功培训体系 以满足群众多元化健身需求为目标,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建立多层次培训体系.利用3年时间,在全国建立起健身气功指导员、裁判员、段位制等各类技术培训体系.拓展健身气功大讲堂、运动处方师、俱乐部等各类社会培训.加强骨干队伍建设,为国内外推广普及提供优质人才支撑.以国际健身气功联合会为主导,开展境外技术等级培训. 8.健身气功助力健康扶贫 充分发挥健身气功 服务健康 项目优势,认真贯彻落实精准脱贫国家战略,齐抓共管,各级联动,以国家级贫困县为重点,培训基层骨干,建立练功站点,完善组织网络.力争到2021年,健身气功健康扶贫覆盖全国90%以上的国家级贫困县,培训县级教学骨干5000人,发展贫困地区练功人口10万人以上.

(三)培育健身气功产业发展 9.推动健身气功项目标准化建设 以满足市场需求、规范行业秩序、支撑政府监管为出发点,积极推动健身气功项目标准化建设,助力事业改革发展,服务项目产业升级.到2020年,构建形成健身气功运动标准体系,重点制定1至2项服务健身气功项目发展的团体标准;

到2021年,功法、器材、服装、场地等标准制定工作全面推开,并积极推动健身气功国际标准化制定工作. 10.研发健身气功运动处方 以制定健身气功促进健康个性化精准指导方案为牵引,融合中医养生、社会心理等诸多领域,提升健身气功增进健康科技服务能力.2019年,以健身气功功法单式效果实验研究为基础,构建健身气功处方研发素材库,完成10种以上健身气功处方研发;

到2021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健身气功处方研发素材库,完成30种健身气功处方研发工作. 11.发展健身气功康养产业 以健身气功处方为核心,研究建立相关规范及标准,研发可穿戴智能化运动参数与仪器设备,构建以互联网大数据为基础,健康干预、评估与反馈于一体的信息技术平台,积极推进健身气功康养服务体系建设.多种形式借助社会力量共同打造健身气功康养产业链,探索推动健身气功康养服务实体产业建设,发挥健身气功增进健康项目特色. 12.调动社会力量发展 健身气功+ 努力拓展健身气功社会化发展广度和深度,积极促进与中医、养老、旅游、健康会展以及其它优秀传统文化形态等融合发展.积极培育健身气功竞赛、培训、康养以及行业推广等领域的开发工作,做好健身气功赛事市场运作,推动健身气功国内和国际职业化发展,实现健身气功事业发展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双丰收 .

(四)弘扬健身气功优秀文化 13.夯实项目发展的文化基础 积极推动健身气功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项目持续健康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每年定期开展健身气功科技攻关工作,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宣讲活动,深入挖掘、发扬健身气功文化内涵.到2020年,完成9套健身气功通用教材编撰出版工作,推出2套健身气功新功法.到2021年,力争完成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裁判员和段位制等系列培训教材修订或编写工作,不断丰富健身气功养生文化的时代内涵与现实价值. 14.加强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 积极畅通与主流媒体的合作机制,持续创新宣传方法、手段、形式与内容,主动与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加强合作,讲好健身气功故事,唱响健身气功主旋律.各省区市积极推动在各级电视台和主流门户网站等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报道、专家讲座、功法教学等系列节目,引导群众正确认知、科学习练健身气功,营造健身气功良好的发展氛围. 15.推动项目文化宣传体系建设 进一步强化《健身气功》杂志、中国健身气功协会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自有媒体建设与推广.各级主管部门、社团组织应高度重视宣传工作,特别是要加强网站、微信等自有媒体建设,并注重互联网信息的链接共享,构建健身气功宣传主阵地.到2021年,力争超过50%的各级主管部门、社团组织建有网站或微信公众号等宣传平台,推动健身气功宣传多层次、宽领域发展作用明显. 16.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 积极推动健身气功 一带一路 建设,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省区市资源优势,与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开展交流合作,共同打造具有辐射性和品牌影响力的文化交流活动,用喜闻乐见的方式构筑并彰显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力争到2021年,正式开展健身气功项目的国家和地区达到60个,境外习练人口和师资骨干数量增加30%.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