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阿拉蕾 2019-07-05
你也可以走出来 临床心理学家潘惠玲女士 七月一日的大游行,不单震撼香港,也触动无数市民的心弦,许多人都感动到哭了.

料不到,这件历史性大事竟也帮助一个抑郁的女士,从幽谷中爬出来. 李女士接受心理治疗有半年多. 她已离婚,独力一人带著孩子在社会上挣扎求存. 她说这些年来,任环境怎样恶劣,她都咬紧牙关,靠自己双手撑起这头家. 奈何这几年经济实在太差了,任她如何勤力工作,最终也被迫面对失业. 中学毕业,学历不算低,却也不见得高,加上年届四十,任她如何努力找工,也徒劳无功. 在屡战屡败之下,她的情绪一下子跌至谷底,整个人像泄了气的气球,再也弹不起来了. 社工转介她来见我的最初,她情绪低落、经常无故哭泣、胃口不佳、觉得自己无用,悲观,看不到出路,更有轻生的念头. 我在她的档案上写上「抑郁症,有轻生念头,但无即时自杀危险」. 治疗的过程,我采用了「认知行为治疗法」. 经研究显示,这门心理治疗,对治疗抑郁症,成效最为显著. 「认知行为治疗」的理论,认为人的情绪是受其思想所影响. 故此,改变了人的思想,情绪也因而转变. 我特别喜爱这派理论对人的基本信念:o要人愿意学习改变自己的思想和心态,即使身处最恶劣的环境中,凭著信念,他是可以破茧而出. 我和李女士一起踏上这个「认知行为」治疗之旅. 她很执著,认定自己今天不幸的遭遇是她一手造成,也认定自己没有能力改变任何事情. 在治疗过程中,我让李女士认识自己消极、钻牛角尖的想法,例如「失业」不一定等於「玩完」. 我也让她看到凡事都有好坏两面,正所谓「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所谓福与祸,得与失,端视乎你看事物的角度和心态.在开解她之同时,我更鼓励她不要再困在家中发愁,要到街上走走,看看并感受周围的环境r同时要落实做一点事,管它是芝绿豆的一件小事,例如看一本书,弄一顿饭,让她在做事的过程中获取成功感,情绪得以提升. 七月三日的早上,我和李女士有一次会面. 这天,她明显跟以住不同. 惯於两眼低垂的她,这天变得双眼炯炯有神r原本步履缓慢的她,今天却昂首阔步. 她简直脱胎换骨! 我对她说:「你今天气色看来不错!」 许多人说,心理学家像摩登相士,能看透别人的心. 其实,我们不是懂得命理相学,只是我们会透过别人的面部表情、身体语言去推断他们当时的内心情况. 就正如我从李女士今天的坐姿、眼神、步履等,我看得出她今天心情十分愉快. 不待我追问,她主动把前因后果告诉我. 「潘姑娘,你叫我到街上走走,这回我真的到街上走了很久. 我前天上街游行去了!」 她把那天的感受、所见、所闻一一告诉我. 她说那天她偶然地去到集会的地方,她受到孩子的鼓励,也参与其中.她怎也猜想不到,透过游行,那屈在她心里多年的闷气竟也抒发出来.她的孩子跟她一样兴奋,大家都彷佛忘记了目前的困境. 就在

七、一之前,她还害怕与人接触,害怕会被别人加以白眼. 但今天,她发现并不是所有香港人都如斯势利. 而且,她有一种从未有过和人的心如斯亲近的感觉. 七月十一日的早上,李女士再打电话给我.她在电话中非常兴奋. 她说七月九日那天晚上,她也去了集会.她终於发现自己并不是完全没有能力改变事情. 她和我道别,因为她做了一个极之重要的决定s与其留在香港自怨自艾,倒不如和孩子返回自己的老家 C 上海,碰碰运气,寻找生机. 我默默祝福她,我知道,她终於从她的「愁城」中走出来了!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