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此身滑稽 | 2019-07-06 |
滴定终点时(即恰好完全反应时),pH等于7.第四阶段:滴定终点后,假设滴入盐酸的体积为20.02mL时(误差为0.001),这时溶液的pH值为4.3.我指导学生多取了一些值,画出以下曲线: 从以上曲线图中,可以看出从滴定开始到加入19.98mLHCl溶液,即99.9%的NaOH被滴定,溶液的pH值变化较慢,共只有3.3个单位.但从19.98mL到20.02mL即滴定终点前后,体积仅差±0.1%,pH却从9.7变化到4.3,共5.4个单位.说明加入量虽有很小变化,但溶液立刻由碱性变为酸性. 滴定终点前后±0.1%相对误差的溶液pH的变化,在分析化学中称为滴定的pH值突跃范围.指示剂的选择以此为依据.对于0.1mol/L盐酸滴定0.1mol/LnaOH溶液来说,凡在突跃范围内(4.3―9.7)变色的指示剂均可作滴定的指示剂,如酚酞(pH为8―10)、甲基橙(pH为3.1―4.4).所以在突跃范围内停止滴定结果有足够的准确度.反之,用氢氧化钠溶液滴定盐酸时也有同样的分析. 看得出,学生很兴奋,是为搞懂了一个高难度的问题而兴奋;
是为了对酸碱中和滴定有了更深的理解而兴奋;
更是为了成功的喜悦而兴奋;
托尔斯泰曾说: 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 [课堂反思] 这堂课从教学计划的完成角度来说是失败的,但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了解知识后所表现出来喜悦的表情看,也有可取之处.通过学生在这堂课的中间 插嘴 以及最后果断的解决问题,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感觉: 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有利于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材料、提供服务,充当 服务员 和 裁判员 的角色.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知识和自己原有的知识,自我独立解决问题、自我独立获得知识,而不是把学生当作知识的 容器 来 硬装 、 硬灌 .化学教学中要以 学科为中心 向 以学习主体为中心 转变.所以,在化学教学中要 精讲精练 ,不搞 满堂灌 ,每堂课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看书、消化、练习、思考、提问题,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在课堂上及时给予解答.同时,为加深学生对所学重点知识的理解,教师绝不能用自己的想法来 代替 学生的想法、抑制学生的思维;
而是向学生巧妙地设疑问题,引导学生去钻研、独立思考、自我锻炼;
去探索解题的方法、找出规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有利于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中,可把难度比较大的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些阶梯式递进的小问题,整个教学过程可围绕这些问题的解决展开,并安排同学当小老师,上讲台给其他同学讲解,就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在以上这堂课中,我充分的运用了该种方法,牢牢把握住了学生把握知识的递变规律,把一个难度比较大的知识分解成多层次解决,从最后学生掌握的程度来看是成功的.同时也表明多给学生展现自己的机会,很容易引发同学的兴趣和辩论,而在辩论的过程中,其他同学往往会以挑剔的眼光去评判该同学的讲解,总希望能挑出一些毛病,一显示自己的能力.所以引发课堂辩论,也是激发学生学习情绪的一种好方法. 酸碱中和滴定是一个很重要的定量实验,即使是大学《分析化学》中也是一个中心实验,其中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更能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作为一名化学老师,要肩负起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和实验能力培养的责任,要教育学生重视科学实验,并培养他们对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能力.美国一些中学化学教科书在教育目标中有一条,要求学生有运用数据来说服别人,说明自己观点的技巧.这不仅在社会科学中用得到,在自然科学领域更加重要.同时在实验和数据处理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和方法的指导.对一个科学问题的思考要根据问题的环境和基本定理,大胆设想,也敢于设想,有创新精神,小心论证,也就是要有严谨的科学作风,以科学的实验为基础.而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求学生从 知识系统 向 多元能力 转化,鼓励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提高能力. 事后的随机调查表明,大多数同学认为上课时学生活动过少,是造成学习枯燥和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的重要原因.而学生所谓的课堂活动,主要是指那些手脑并用和口脑并用的活动,如随堂实验、问题讨论、随堂练习等.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喜欢动手、动口的心理,尽量多的给学生活动机会,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 问题 意识和活动能力.而化学学科的特点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实验的过程中不断的解决问题,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