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向日葵8AS 2019-07-07
一幢楼和一个县 ――追寻40年间桓仁主政者的工作轨迹

本报记者 丁宗皓 高爽张海浪 桓仁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楼,坐落在县城――桓仁镇中心.

这幢建成于1945年的两层小楼,到了上世纪70年代,仍然是当时这个国家级贫困县里最高、最气派的楼房.改革开放40年,桓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第十四届中国(深圳)文博会上,还入选了"2018中国最美县域".在日益繁华的桓仁镇上,这幢73岁"高龄"的办公楼已显得又破又旧…… 一位在桓仁投资的南方企业家说:"现在很难看到这么旧的办公楼了.那天傍晚6点多,我和富晓明县长开完座谈会走出办公楼才注意到,这个县政府竟然没有围墙,政府办公楼完全和民居街区融为一体.办公楼前的空地上,一群大妈大姐正在跳广场舞,看到县长出来还招手致意."他接着说了一句话:"这幢楼就是营商环境." 没有围墙的县政府,已然破旧的办公楼.记者对桓仁改革开放40年历史的探访就从这幢老楼开始. 第一届政府成立时,在楼上刻了"为人民服务" 12月10日,一场大雪过后,空气清冽.站在中心大街上,隔着府前广场向东看去,横跨不过六七十米的县政府办公楼在周围楼群的环抱中并不高大,却别有一种庄严感,正门上方的国旗、国徽以及楼体上"为人民服务"5个大字在阳光下格外耀眼. 1877年,桓仁设县,建县衙.1943年,日伪当局在坍塌的县衙原址西边不远处建起了这幢小楼,1945年建成.1947年桓仁解放后,这幢小楼就成了政府的办公楼,正门口那"为人民服务"5个大字,就是第一届县政府成立时刻下的. 作为文物,这楼有价值,可用作政府办公楼,却实在寒酸. 砖石结构的办公楼,一楼的外饰面是水泥砂浆,二楼是清水墙,用红、灰、黄三色涂料简单粉刷后,看上去还算美观,但掩不住老旧的气息,更透着当家人俭朴过日子的精打细算.走进办公楼,破败相已随处可见:墙面泛绿发霉,地面多处裂缝,外墙皮脱落处用手一摸,黏土和高粱秸混合而成的内墙皮碎屑落了一地.地板踩上去发软,起鼓处、塌陷处很多. "能够做的改造,也只有换换门窗、地板,粉刷一下墙面.墙都酥了,一年前刚刷过的墙面,现在就返潮、起皮了.想在墙上挂个镜框,钉子都钉不住!"县政府办会计柳维凤把记者让进她的办公室,"别脱棉衣了,楼里冷,四处漏风." 不光老旧,办公空间局促也是个问题.加上上世纪50年代楼东北侧接出来的一排平房,建筑面积总计不足4000平方米,虽有一些政府部门陆续迁出,仍不敷使用.县发改局的办公室就在接出来的平房里,房门高度都不一样,最矮的不到1.8米,高个子不小心都容易撞头.一位工作人员说:"县政府办公楼是全县条件最差的了,下边哪个乡镇的条件都比我们好." 除了这幢老楼,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协的办公环境也都好不到哪里去.县委办公楼是上世纪60年代建的,县人大常委会的办公楼比它晚几年,县政协则是在两年前才入驻了一幢宽敞点的旧楼,此前几十年里,它一直在"县委后院,车库楼上". 县委办公楼从正面看还可以,可绕到楼后身就露馅儿了,罩面的砂石绝大部分已经脱落,红砖都裸露出来了.整个楼里最大的会议室是常委会议室,不足50平方米,除了20多个扶手椅,屋中间还摞着高高的两摞塑料凳子.县委办的工作人员解释说:"座位不够用,县里各个局和乡镇的负责人来开会,一进门先去拎个塑料凳,然后找空地坐,最多的时候,挤下过80多个人."几年前,为了适应办公信息化的要求,县委在后楼改造出了一个视频会议室,面积大了一些,"可大部分会议还在这里开,大家拎塑料凳都习惯了." "'官不修衙'是古训,做起来也不难" 从1978年算起,桓仁历经13任县委书记、14任县长,为什么一直没有改善办公条件呢? 记者试图一一采访这些干部,但遗憾的是,其中有的同志已经离世,有的年事已高不方便,还有一些调到了外地联系不上.少数几位接受采访的同志,回顾起桓仁的变化感慨万千,对没建办公楼的事却都一笔带过,认为这是党的领导干部应该做的,"不值一提". 1978年之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桓仁,城乡面貌变了,县城里的供销社、百货商店也陆续建起了楼,政府办公楼已经不是全县最高、最气派的了.可那时的桓仁仍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总量在全省各县中垫底.给政府建新楼?县领导压根儿就没那份儿心思.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情况好了些.县政协原主席黄柏栋1995年任副县长,直到2001年.他回忆说:"那一任县委书记是史会云,他工作有魄力,争取到的各类项目资金加起来有几亿元.可当时用钱的地方太多了:连续7年的扶贫任务;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