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此身滑稽 | 2019-07-08 |
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3.0%,较2016年上升了4.8个百分点.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与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保持增长势头. 调查还发现,有声阅读成为国民阅读新的增长点.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的听书率为22.8%,较2016年的17.0%提高了5.8个百分点;
0―17周岁未成年人的听书率也有所增长.具体来看,未成年人群体中,14―17周岁青少年的听书率最高,9―13周岁少年儿童和0―8周岁儿童的听书率相差不大.同时,听书的方式也很多样.我国成年国民中,选择通过移动有声应用软件平台听书的人最多,选择通过广播和微信语音推送听书的也占一定比例.学科@网(1)用一句话归纳上述消息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个字.(2分) (2)针对上述消息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写一段评述性文字.不超过80个字.(4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0分) 材料一: 我很高兴发现一群和我一样喜欢自然的孩子,但聊着聊着就发现他们中有一半人最喜欢 的是在自然里骑车.有个男孩说: 我和爸爸在沙漠里骑车,基本上都不走大路.我爸爸和越野车们赛车.他说就算走大路去沙漠也很好玩,因为还是可以看到动物,而且和汽车比赛很有趣. 还有个男孩说: 我们每年8月都去犹他州,我妈妈的朋友有3辆全地形车.我们骑着好玩,但最主要是晚上看鹿啊臭鼬啊之类的动物.你要是把鱼的内脏丢在外面,晚上出去就能看到5头黑熊.太好玩了! 第三个男孩说: 我们每周末都去沙漠,他们那儿有比赛.有个小山没人去,因为上面都是石头,所以我们把它改造了一下,上山后可以跳下去,我们在那儿看到蛇洞和蛇了.热的时候我们就出去找蜥蜴. 还有一个女孩天真地补充说: 我爸爸有辆四轮驱动的卡车,我们去沙漠,不去自然之类的地方. (摘编自理查德・洛夫著,郝冰等译《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 【注】其他,指机构一类的特殊群体,如政府机构等.自然教育,指以有吸引力的方式,让人们在自然中体验、学习关于自然的知识,建立与自然的联结,树立生态的世界观. 材料三: 去爱非人类的生物,其实并不太困难,只要多了解它们就不难办到.这种能力,甚至是这种倾向,可能都是人类的本能之一.这种现象被称为 亲生命性 ,是一种与生俱来、特别关注生命以及类似的生命形式的倾向,有时甚至会想与它们进行情感交流.人类能够很敏锐地分辨出生命与无生命.我们认为其他生物是新奇、多样的.未知的生物,不论生活在深海、原始林,还是遥远的深山中,都会令我们觉得兴奋.其他星球上可能有生物的想法,也总是吸引着我们.恐龙更是人们心目中生物多样性消失的象征.在美国,参观动物园的人数要超过职业运动比赛的观众数.而在华盛顿的国家动物园,最受欢迎的是昆虫馆,因为这儿展示的物种最新奇,样式也最多.(摘编自爱德华・威尔逊著,杨玉龄译《生命的未来》) 材料四: 与亲生命性相对的是生物恐惧症.和亲生命性一样,这些生物恐惧症也是通过学习而获 得的.恐惧的强度会因个人的遗传与经历差异而有所不同.最轻微的症状只是稍微厌恶,或 感觉不安.但严重的案例,可能就是标准的临床恐惧症,激发交感神经系统,造成恐慌、恶心以及冒冷汗.这种根植于天性里的生物恐惧感,随时准备为危险源所激发,而危险源就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在自然界中所遭遇到的危险,包括高度、密闭空间、湍急的水流、蛇、狼、老鼠、蝙蝠、蜘蛛以及鲜血,却不包括刀子、磨损的电线、汽车以及枪支,虽然它们比起古代的危险源,更具杀伤力,但在进化历史上还是太过近代,不足以形成可遗传的天性.(来源同材料三) 7.下列对材料中 亲生命性 和 生物恐惧症 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生来就可能有对生物的爱和恐惧,天生就能与自然界的生物进行感情交流. B.人类生来就有对生物的爱和恐惧,随时都会因自然危险源而激发生物恐惧症. C.人类对生物的恐惧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们的遗传基因里便具有对生物爱的反应能力. D.人类对生物的爱可能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们对生物恐惧的反应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喜欢自然的孩子中有一半喜欢在自然里骑车,这种自然体验符合儿童天性,有利于他们形成亲近自然、热爱生命的意识. B.从当前我国自然教育的受众群体特征看,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和公司占比较小,二者是自然教育行业很大的潜在市场. C.在美国,去动物园参观的游客比去体育场馆看职业运动比赛的观众多,这一事实是人类 亲生命性 的证据之一. D.人对高度、密闭空间、湍急水流的恐惧,跟他具备的知识有关,也可能跟他的经历有关,还可能跟人类基因有关.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出重视自然教育必要性的事实和理论依据.(4分) (1)事实依据:2分) (2)理论依据: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