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sunny爹 | 2019-07-12 |
另一方面,即便能够把任务的优先级分配得比较合理,也难免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心中忽然想起另一件事还没做的焦虑来,因为没做完的事情会在大脑中留下一个 隐藏的进程 ,时不时地发个消息提醒你一下,中断你正在做的事情.因此这里就涉及到最后一个高效的习惯:抗干扰.只有具备超强的抗干扰能力,才能有效地利用起前面提到的种种暗时间.抗干扰能力也是可以练习出来的,上本科那会经常坐车,所以我就常常拿着本大部头在车上看,坐着看或者站着看都可,事实证明在有干扰的环境中看书是非常锻炼专注能力的一个办法:D 另外,经常利用各种碎片时间阅读和思考,对迅速集中注意力和保持注意力都非常有帮助.记得很久以前Top Language上大伙曾经有次饶有兴趣地讨论 马桶时间 的利用,包括在卫生间放个小书柜.(估计很多同学心有戚戚焉吧:D)
二、设计你自己的进度条 设计你自己的进度条进度条的设计是一个很多人都知道的故事:同样的耗时,如果不给任何进度提示,只是在完成之后才弹出一个完成消息,中间没有任何动态变化,那么整个过程就会让人等得非常焦急,导致一些人干脆把程序关了了事.如果有进度不断更新,那么对整个过程耗时的心理感受就会远低于实际值,用户也不会郁闷到把程序关了.(你有多少次在银行处理手续的时候,看着工作人员把一堆材料不停地倒腾来去,心里多希望他们可以在柜台小窗口上投影一个进度条?)这里的原因在于,没有进度提示的话,我们无法判断这个等待什么时候才是个尽头.如果有不断增长的进度条,那么我们对于什么时候会达到100%就会有一个粗略的估计,这个估计是一剂定心丸,让我们知道这事情总会并且会在不久的将来完成.做事情也是同样的道理,善于规划的人,会将目标分割成一个个的里程碑,再将里程碑分割成TODO列表.前阵子流行的GTD方法学,核心的理念就在于,如果你把任务分割了,你就有了进度条,你就知道,事情在不断的进展,你总会完成任务或到达你的目标,你会有一个时间估计.反之如果没有这个分割,整个的任务或目标对你来说就只有两种状态―― 完成 和 未完成 ,如果不幸是一个比较漫长的目标,那么你会发现你的进度条总是 未完成 ,一次又一次的等待未果会耗尽你的耐心,让你下意识的产生 这事什么时候才能完呢? 的疑惑,没有分而治之,你就不知道未来还需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达到目的,这就会让你心生怯意,不敢进一步投入时间,免得血本无归.在这样的心理下,不少人就会选择保守策略――退出,以免到头来花了时间还一事无成.而所谓的规划其实就是针对这种心理弱点的做事方法.如果你对整个目标的几个重大步骤有清晰的界定,能够对每个步骤的耗时作出靠谱的上界估计,你就不会被不确定的未来,不确定的时间投入感到恐惧,就不会被这种不确定感压迫到过早退出.不要过早退出循环我们在尝试新的事物的时候,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不同的人会在碰壁不同的次数之后退出.用程序员喜欢的话来说就是,我们都在for循环,区别在于你是什么情况下break;
的.有的人退出阈值高,这是能坚持的一类人,有的人退出阈值低,这类人很可能遇到一些障碍就退出了.过早退出的原因往往在于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于投资时间最终无法收到回报的恐惧,感受到的困难越大,这种恐惧越大,因为越大的困难往往暗示着这个任务需要投资的时间越大.所以其实我们都是直觉经济学家,当我们说 畏难 的时候,其实我们畏惧的不是困难本身,而是困难所暗示的时间经济学意义.然而,我们的情绪大脑毕竟比较原始,仅根据碰壁的次数或硬度来判断事情的难易并不一定靠谱,如果你遇到困难,不妨用一用互联网,用一用群体的智慧,看看别人当时是怎么想怎么办的,绝大多数情况下你并不孤单,你遇到的问题早就有人遇到过,你踩过的坑里面尽是前人的脚印,不要仅仅因为一时摸不着头绪,找不着出路就退出,这不是informed decision,问一问自己作出退出的决策是否基于足够的信息,我是否进行了足够的调查,至少,是否去简单用了用搜索引擎.模仿高德纳先生的名言:过早退出是一切失败的根源.兴趣遍地都是,专注和持之以恒才是真正稀缺的.很多人看了书中的故事之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兴趣最重要.然而,我觉得区别他们和其他人的,并不是他们拥有超过常人的兴趣,而是他们拥有超过常人的毅力.其实人天生就对新事物怀有好奇心,难以找出谁没有对任何事物或领域产生过兴趣,然而不同的是,有些人的兴趣只能持续几天,当遇到第一个困难,第一道坎的时候,他们就熄灭了,然而另一些人的兴趣火花会变成火苗,火苗会变成火种,一直稳定的燃烧很多年.区别他们的并不是兴趣的有无,而是他们的性格里面有没有维持兴趣的火种一直燃烧下去的燃料.一个人有专注和持之以恒的性格,即便在一个没有多大兴趣的领域也能成为专家(更何况,兴趣的很大一类来源就是 我擅长做这件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