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梦里红妆 | 2019-07-14 |
一、 十二五 期间工作成效
(一)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 一是水稻育种硕果累累. 十二五 期间承担了包括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在内的国家、部、省、市水稻育种攻关项目,成果转化项目等二十六项.先后育成杂交粳稻常优粳6号、常规粳稻常农粳6号、7号、8号、9号以及一个不育系常132A.其中不育系常132A米质优且有香味,填补了我所香型品种的育种空白;
常农粳8号成为我所培育的首个进入苏中地区应用种植的水稻品种;
常农粳9号 通过了上海市审定,成为我所首个由外省(市)审定的水稻新品种;
常优5号 获第十一届中国优质稻米博览交易会金奖稻品;
常优粳6号 获 首届江苏好品种评选活动――粳稻优质米品尝评比 金奖. 二是成果推广成效显著.据不完全统计,育成品种在江、浙、沪、皖、鄂五省(市)累计推广面积达1000多万亩,增产粮食约3亿公斤,增加社会经济效益约4.5亿元. 杂交粳稻常优1号的推广应用 获得了第六届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三等奖,参加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 高产优质多抗广适杂交粳稻组合选育 获天津市2013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是高产栽培创新记录.2012年10月31日,由农业部组织的全国超级稻品种认定实产专家组对常熟市支塘镇枫塘村 常优2号 百亩优质杂交粳稻高产示范方进行实产验收.验收结果:现场机收共120.8亩,平均亩产835.6公斤,其中,典型田块最高亩产856.9公斤.专家组认为,该组合创国标1级优质米、同类型杂交粳稻组合国内最高产量. 十二五 期间共取得各类成果33项,其中省部级11项,市级22项.这些科研成果的示范推广,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平台建设取得新提升. 十二五 期间,我所科研成果丰硕,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逐步确立了在全省乃至全国县级农业科研单位中的领先地位.在省杂交晚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基础上,新增了5个重量级的科研平台,分别为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熟分中心、国家(常熟)农作物区域试验站,国家发改委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科技支撑实验室、江苏现代农业科技集成创新与推广示范基地、常熟理工―端木银熙水稻育种研究推广中心.
(三)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 2012-2013年,成功申请立项了2个重大建设项目,累计投入资金1184万元,大义基地基础设施得到提档升级,初步建成了国内设施一流的县级农业科研基地.2012年开始建设的国家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新建了实验楼一幢,面积977平方米,玻璃温室一座,面积72平方米,水泥晒场一块,面积1000平方米,田间道路528.6米,水泥田埂1333.0米,田间沟渠826.3米,温室大棚960平方米,项目总投资327万元.2013年开始建设的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良种繁育和科技支撑项目常熟市农科所粳稻品种创新基地,新建了农机仓库一座,面积1518平方米,围栏600米,驳岸680米,水泥道路350米,冷库120平方米,水泥场地2000平方米,改造实验室1000平方米,项目总投资85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