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芳甲窍交 2019-07-16

前往拜访;

探望.如: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谊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史记・魏公子列传》);

又如:过临(光临;

惠临);

过款(过访);

过晤(前往会见) 3.错,犯错误.如:人恒过,然后能改(《孟子・告子下》).4.怪罪,责难.如:求,无乃尔是过与?(这恐怕应该责备你吧! 《论语・季氏》) 5.错误.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齐策》).6.过分,过于,太甚.如: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成语助记 过府冲州:行经了很多地方.形容旅途的漫长与跋涉的劳苦. 补过拾遗:拾遗:纠正帝王的过失.填补、纠正帝王的过失.也指匡正、改掉自己的过失、缺点. 过时黄花:黄花:菊花.重阳节后的菊花.比喻过了时的或失去意义的事物. 文过饰非:文、饰,掩饰;

过、非,错误.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骐骥过隙:形容时间过得飞快. 秋风过耳:象秋风从耳边吹过一样.比喻与己无关,毫不再意. 白驹过隙:白驹,白色骏马,比喻太阳;

隙,缝隙.象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跑过一样.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三、诗歌赏读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这首诗中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一联的感人之处是:他在思家之时想象出来的那幅情景,却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这个冬至佳节,由于自己离家远行,所以家里人一定也过得很不愉快.当自己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时候,家里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 说着远行人 吧! 说 了些什么呢?这就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每一个享过天伦之乐的人,有过类似经历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想得很多. 高考对接: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0―11题. 秋兴 陆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①,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迮:狭窄. 11.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5分) 答案:尾联运用虚写、想象、以景结情的手法.作者想象未来江岸边梧桐烟雨,自己只能坐拥丹枫孤舟垂钓.借想象烟雨梧桐、丹枫垂钓的景象,表达了无奈于报国无门、无人赏识、山河破碎的归隐之情.

四、聚焦时代 就该激起 座霸 们的羞耻感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王庆峰 近日有网友发帖反映,在开往北京南站的一列高铁上,一名男乘客霸占靠窗的座位,不肯坐自己的座位.被霸占座位的女士劝他时,该男乘客竟然说: 谁规定一定要按号入座?要么你自己站着,要么去坐我那个座位,要么自己去餐车坐. 这一视频上传到网上后,立刻激起了广大网友的愤慨,甚至有网友检索到该男子的身份信息.迫于舆论压力,当事人进行了回应,表示对自己的行为很后悔,向女乘客道歉. 这件事情说大也不大,但之所以引起网友热议,大约是因为挑战了人们的道德底线.众所周知,买了票对号入座,这是约定俗成、妇孺皆知的规则,就跟办事要排队、不能随地吐痰一样,是公序良俗的基本表现.必须意识到,个人只能存在于社会之中,无论他多么追求个性解放,也必须植根于现实,捍卫和弘扬为社会所公认的道德立场.对号入座就是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想一想,为何许多人看到此事,马上会条件反射般地反对?就是因为碰到了内心准则这根 线 .假如两个人协商换座,不触及他人利益,公众不会有这等意见,真正令人 闹心 的是该男子的态度,一句轻飘飘的 谁规定一定要按号入座 ,实际是要改变一种道德秩序,所危及的是公共利益,自然难免让人炮轰. 不尊重公共道德的行为,必然要付出相应的代价,这方面应该寻求于规则救济.事实上,对号入座远远不仅是一种道德秩序,它在法律法规中也能找到依据.1997年铁道部发布的《铁路旅客运输规程》中明确规定,铁路旅客运输合同的基本凭证是车票, 依据车票票面记载的内容乘车 是旅客的依法权利.这虽然是一则部门规章,但结合《治安处罚法》的有关规定,对违反者乘警是有权力进行强力纠正的.不仅如此,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下发的《关于在一定期限内适当限制特定严重失信人乘坐火车 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意见》,对 扰乱铁路站车运输秩序且危及铁路安全、造成严重社会不良影响的 行为,可给予限制乘坐火车的处罚.此次事件虽不严重,但出于必要的警示意义,依然可以追加一定的处罚. 此外, 舆论炮轰 也是其必须要承受的代价.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素有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 的说法,一个人如果做了有违常理之事,不论法律能不能管,舆论总是要口诛笔伐的.况且,有许多事情并未上升到法律高度.还是拿高铁来说,许多人在车上吃味道大的食物,将瓜子壳吐得满地都是,不管他人大吵大闹,这时候没有依据强力纠正,周围人的议论和规劝就很重要.如果他依然我行我素,得益于互联网的出现,人们还可以寻求舆论的鞭挞.事实也证明了,在许多时候,对一个人仅仅罚款、警示,远远不及舆论曝光那样有威力.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要激起一个人的耻感,应该意识到,没有耻感就是对 无耻 的支持.就维护公共道德的目标而言,耻感正是一个人道德意识的起点,也是一个人有道德能力的体现. 但也要看到, 舆论炮轰 的边界,容易陷入所谓隐私权的争议,这在该事件中也不例外.许多人搜集了当事........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