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hgtbkwd 2019-07-16
让学生学会提问 韩娜娜 江苏张家港乐余高级中学 作为一名高中教师,我在讲课的时候最大的感慨是:每当上课时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要求学生单独回答时,举手的人数便宛如旱灾时田里的禾苗,惨不忍睹;

而当不要求学生举手发言回答问题时,同学们的神情便分明生动起来,课堂气氛便似乎活跃起来.

上课向学生提问尚且如此,更不要提学生向老师提问了.提问人数几乎为零! 是我们的孩子天生内向不爱提问吗?不对!有关学者做调查发现,幼儿园的孩子问题最多,常常缠着老师有问不完的问题,提问题的孩子能占到80%以上,小学学生低年级时还会有约一半的学生问问题,小学高年级时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问问题,到了初中,每班六十多个学生,约有10%的学生会主动问题,到了高中会问老师问题的学生更是微乎其微,全校只有不足5%能主动问问题了.据说,大学生是不问问题的.也就是说,学生主动问问题的比例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这与我们老师平日对待学生发问的态度有很大关系.现行灌输式教育培养了学生不问问题的惰性.没有正确的问问题理念,也使学生在心理上怯于问问题. 一是不良的口头禅使学生远离我们.孩子如果是问课堂上讲过的问题,老师们常会批评说: 呀,这么简单的问题你还不会! 上课干啥啦?这个问题我上课已经讲过了你还问,你是不是笨啊? 一次批评,足以让孩子一辈子不发问. 二是轻视、嘲笑学生浅显的问题.学生由于阅历不同,所站的角度不同,理解力不同,有时会提一些浅显的问题,有的老师会发笑,甚至引起全班学生的嘲笑.我想有过这样一次被笑经历,就足以打消学生发问的勇气,使他今后再也不敢发问――因为不知道自己的问题是不是可笑. 三是找借口、推脱其辞.学生兴致勃勃满怀希望地来向你请教,却听到诸如此类的话: 我现在很忙,在批作业,你下节课课后再来吧. 试想哪个学生听到这样的回答后会再一次主动踏进办公室的门槛!我曾经做过一件至今我仍懊悔却无法弥补的事情:班里一名学生酷爱写作,一次她写了一篇散文请我指导并帮助打印投到校刊上,当时我正在怀孕后阶段,因为种种原因我拖延了投稿时间,没有帮她投稿,后来她再也没有找过我.我可以想象,她在写完这篇散文之后,是如何地请好朋友审稿,又是如何下决心终于把稿子郑重其事地交到我的手上,又是如何在期待中将希望磨灭. 四是 牵羊 代替了 填鸭 , 满堂问 代替了 满堂灌 . 满堂问 之所以被批评不在于 问 而在于 满 .为了充实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教师从欣欣然走进教室开始,一个个的 问题 就像连珠炮似的向着学生劈头盖脸地砸下去,好像知识、能力都是问出来的.学生常常被老师问得头昏脑胀,张口结舌,有时甚至是哭笑不得.这样课堂上出现学生答非所问或者问而不答,满堂鸦雀无声的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的局面便是可想而知的了,老师尴尬,学生又何尝不尴尬. 这也就是说,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所运用的教学方法出现了问题,在有意无意间打击了学生的发问勇气.我们老师在教学或在学生提问题时,总是喜欢反问学生,还美其名曰: 启发式教育 ,说什么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这些反问,如果学生都能回答最好,如果学生回答不上来呢?――事实上无形中在打击学生发问的勇气,他知道自己不可能全部回答老师的反问,终有一天会遭遇尴尬的场面,不如不问还可以避免这种结果.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我在这里想要强调的是: 问 既是教法,也是一种学法,而且首先应当是学法. 教,最重要的是因材施教.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学生发问.提问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种难能可贵的能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学生根本不问,老师就不可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发问既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种学习态度.不问,少问的学生,求知欲必定小.在没有培养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前,教师教的效果也自然好不了. 但是,倘若有机会到我们的教学课堂上亲自去看看,实际的情形却恰恰相反------我们的学生(大多数)根本就不问,或者不会问.这是当代中学生的一个通病.学生不问,是因为他们不会学,不懂得 学问相辅 的道理.学问学问,就是在学中问,问中学,才能拥有学问.古人称学习为做 学问 ,现在,学问一词已经成了知识的代名词,可见 问 在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问问题,不只是能力,也在于方法与理念,而学生不会问、不善问,则是因为他们所学(基础)有限,又不懂得问的技巧和方法. 那么,怎么样培养学生问问题的方法和理念呢? 首先保护学生的凡事问的习惯.这种凡事问的习惯,是成就一番事业的必要条件.任何发明创造,都是因为好奇而问得来的.在别人不问或不会问中发问,就会取得别人不可能取得的成就.法国伟大的作家巴尔扎克说: 毫无疑问,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是问号;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