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于世美 2019-09-22
《大学》 大学这一部书,原来是在礼记里面的一篇,到了宋儒的时候,也是朱子他从礼记里面,把大学还有中庸提出来,再加上论语还有孟子,一共合起来叫四部书,叫四书.

我们过去那个时候,还没有学校的时候,一般读书的人,从小开始读书,先读了三字经,这一类的儿童书籍.读了之后就读四书,四书先读论语,然后接着读大学、中庸、孟子. 我们现在开始共同研究大学,大学,古人在儿童时期开始上小学,到了一定的年龄,理解的能力,比儿童时代要好的时候,就开始入大学,在入大学的时候,就开始读这一类的书了,大学、中庸.大学这一部书,先我们看看书的名称,叫大学,根据汉儒郑玄,郑玄他的字叫郑康成,我们普通讲书的时候,要尊重先儒,就是不讲他的名,就称呼他的字,是郑康成,他解释大学是什么呢?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他说大学这一部书,记载的很广博的学问,学了这个学问之后,可以从事政治,到宋朝朱熹,就是朱子.他解释大学者,大人之学也,他说大学是大人之学. 大人之学,比如说在位的,古时候作天子、作国君,都要学这部大学,除了天子,各国的诸侯,一般的读书人,也要学这个大学,这是汉儒跟宋儒,两位把大学这个名目解释,我们现在研读这个大学,特别要注重,开头这几句话.开头这几句话,也可这么说是大学所讲的,最重要的一个内容,而且是个纲领,这一部大学这么重要,是谁做的呢?一般的说,是孔夫子的大弟子,曾子作的,其余的还有一些注解,认为『经』是孔子,曾子是把它记载转述而已,但是多数的讲,这部经就是曾子作的,当然曾子作这一部经,当然他是从孔子那里学来的,而孔圣人自己讲述而不作,所谓述而不作,就是把古代的圣人,所传下来的学术,到孔子的时候把它叙述出来,自己没有创作,根据这个意思来讲,曾子作了大学,这个经文的原意,当然是从孔夫子那里学来的,孔夫子是述而不作,这部经所讲这个道理,从古代圣王,圣人在位的那些古圣先王传下来的,这个学问. 这门学问严格说起来就是一个字,就是『道』字.大学之道,这个道,这个道字,可以说把这一部大学,用这一个字,把它包含起来.古代一般读书人,进了大学,当然要学这一部大学,学道,凡是求学的人,都要学道.在今日之下,我们现在有学校了,学校里当然开设的各种学科,但是每一种学问,讲到根本的地方.那就必需要学道,明了这个道的时候,对于现在一般在学校里的学生,无论是那一级的学校,小学、中学、大学,以至于研究院,懂得这个道的时候,对于他所研读的那一门学问,都有非常重要的帮助.再就一般人来讲,或者是已经从学校毕业了,他要研究学问的话,也要研究大学之道,因为大学之道里面,就前面讲这几句话.一个是明明德,一个是亲民,后面有八个条目.分开来讲要学的八个条目,把这些纲领条目研究之后,后面那些经文都是解释的.全部的可以说,我们研究儒家的学问,也就是学道.一方面自己学这个道,一方面要教化别人.再呢,就是从事政治,从事政治就儒家的学术思想来讲,从事政治就是为了成就自己的道.因为我们学道,不是凭空坐在家里,在家里学,必得要办很多事情,对天下人都有好处.这个对于自己才有了很多功德,有了这些功德,就是帮助自己修道,成就这个道.这是在学的时候,他所以要从事政治,学成功以后,成就了圣人了,怎么办呢?成就圣人,并不是说我成就圣人了,我就自己安安逸逸,在那里享受了.不是如此,成就圣人之后,还要在世间来教化一切天下人.这是我们学大学之道,首先了解的问题. 再说学大学之道,成就圣人,有什么好处呢?这个在过去从唐宋以后,唐朝的韩文公,就是韩愈.宋朝就是程子、朱子这些人,他们对于佛家的学问不了解,佛家也是讲修道,修道是为什么呢?最重要的,是要教众生了脱生死.因为我们任何人在世间,当然各人有各人的苦脑,这种苦脑最严重的,就是生死问题.这个生死问题,不论是有钱的人,或者是有政治地位的人,或者是贫穷的,没有地位的,没有钱财的,都是一律的对于生死问题不能解决,这是非常痛苦的事情. 从唐朝的韩文公,到宋朝的这些儒家.他们不了解佛法,连带的连儒家讲这些生死问题,也避讳不讲.实际上在论语里面记载,孔夫子的弟子像子路,就问孔子,问孔子怎么样事奉鬼神,怎么样这个生死问题.季路问孔子问死的问题孔子答复他:你要研究死的问题,必须要了解生的问题,要知道人死了以后什么状况,必须了解人从那里来的.人在生前是什么状况,这就是跟佛家讲三世因果,是同一个意义.后来因为唐宋这些儒家,他们为了反对佛法,连带儒家孔门,孔圣人跟他弟子,所谈的这个生死问题,他们都避讳不讲.一直到后来,一直到现在,凡是研究读朱子的四书集注,都不讲这个生死问题.但是我们现在研究学问,研究这个道,必得要明了这个问题. 所谓大学之道,这个道,就是要我们研究大学的人,必须明了自己有道德、有本性.这个本性人人都有,本来就有,本性上没有生死问题.所谓生老病死,就是不懂道的人,自己有这个道,有本性.可是自己不明了,用不出来,所以才有生老病死种种的这些痛苦.现在学大学之道,就是要明了,自己有本性,本性首先明了,然后一步一步的学习.知道怎么样的把自己本性用的出来,开发出来.本性是潜藏在我们心里面,我们普通人,都是被自己自私自利的,以及多生以来的,那种不好的习气,把我们本有的这个道,也就是本性掩盖住了.我们用不出来,我们学大学之道,就是把本有的这个道,把过去多生以来,多生多世以来,这些恶的习气,自私自利的心理,一步一步的把它破除掉了.破除掉之后,我们本有的这个性,就能完全显现出来.本性显现出来,就是成就圣人了,成就圣人,这个生死问题就没有了. 这个在我们中国,三皇五帝,到了夏商周三王时代,那些开国的帝王,以至于到孔夫子.这些圣人,他们的生死问题早就解决了,尧舜他能够把天下都能让出去,凭的什么?这就是一丝一毫的自私心没有,完全是为天下人.孔夫子原来在鲁国做官,官位做的很高,后来因为感觉,这个道行不通了,他官也不做了.到各国去看看,看有没有机会把道行得出去,所以孔夫子一生,不是为自己,纯粹为天下人学道.为天下人学道,也就是想教化天下人,学圣人,解决这个生死大苦恼的问题这是我们讲中国文化根本的问题在此. 现在我们就看大学这个经文了,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这几句话,讲这部大学的文章,也就是经文,它的章法,经文的祖织.这几句话,就是全部经里面,一个纲领.这个纲领,在这里看,大学之道这一句话,是个全部经,提出来一句总的包含,意思的一句话.后面在明明德 在亲民 这两句话,两个纲领,在止于至善这一句话,是两个纲领的一个结论.大学之道 这一句话是开头,有开头之后接着两纲,两纲学到成就,学到最究竟的地方,就是止于至善,一个结论. 在宋儒像朱子他们讲,他就列为三纲,就是大学之道是总提出来一句话.后面 在 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三句作为三纲,三个纲领.这一种分法,在我学人的老师雪庐老人,他的看法,不能够照宋儒的那种把他分为三纲,应该是两纲.雪庐老人研究这个........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