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ddzhikoi 2019-09-30
质量品牌提升 十三五 规划 (公开征求意见稿) 质检总局 2016年9月目录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

2

(一) 十二五 发展回顾

2

(二) 十三五 发展形势

4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6

(一)指导思想

6

(二)基本原则

6

(三)发展目标

8

三、主要任务

10

(一)实施质量强国战略,提升发展质量效益

10

(二)培育质量品牌优势,引领供需结构升级

12

(三)突出重点领域提升,增进民生质量福祉

14

(四)优化质量工作模式,激活企业内生动力

22

(五)创新检验检疫监管,提升外贸质量水平

24

(六)夯实质量技术基础,支撑产业转型升级

27

(七)推动社会共建共治,优化质量治理体系

31

四、保障措施

33

(一)做好统筹协调

33

(二)强化项目支撑

33

(三)狠抓工作落实

33

(四)加强宣传引导

34

(五)深化国际交流

34 专栏 专栏1: 十三五 时期质量品牌提升主要指标

9 专栏2:品牌价值提升行动

13 专栏3:消费品质量提升专项行动

15 专栏4:进出口商品质量提升专项行动

16 专栏5:进出口农产品质量提升专项行动

17 专栏6:服务业质量提升专项行动

20 专栏7 :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质量提升专项行动

21 专栏8:进出口质量监测体系建设

26 专栏9:国家质量技术基础建设工程

30 质量品牌提升 十三五 规划 (2016年9月 公开征求意见稿) 质量品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不仅反映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国家的综合实力、民族的整体素质,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水平和潜力的集中体现.

十三五 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质检事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攻坚时期.特别是,我国已经进入经济新常态,质量品牌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当前,提升质量品牌水平,是实施以质取胜战略,推进质量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

是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途径;

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改善民生福祉与社会福利水平的内在要求;

是打造中国质量、中国品牌良好形象,推动经济由大到强的战略选择;

是增强我国综合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本规划是质检系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质量品牌工作部署和要求,以及《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质量监督检验检疫事业发展 十三五 规划》的专项规划.规划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的重要讲话精神,依托质量管理、品牌建设、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监督执法、出入境检验检疫等职能统筹布局、综合施策,是质检系统 十三五 时期推动质量品牌提升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 十二五 发展回顾. 十二五 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全国质检系统认真落实 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 工作方针,积极推动质量品牌建设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质量宏观管理显著加强. 十二五 期间,成功召开了中国质量(北京)大会,推动设立中国质量奖,发布实施质量发展纲要、计量发展规划和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省级政府质量工作考核全面铺开,开展 质量兴(强)省 活动的省份达到30个,2800多个市县开展 质量兴市(县) 活动,覆盖面超过96%,质量品牌工作加速向服务业拓展延伸.二是质量总体水平明显提升.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从82.6提高到83.5,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从87.5%上升到91.1%.在服务业产值规模和消费总量快速提高的情况下,服务业质量稳中有升,顾客满意度保持在 比较满意 水平.特种设备安全稳步提高,万台特种设备事故死亡率从0.67降至0.36.三是品牌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开展了 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建设工作,新建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60个,积极构建品牌价值评价体系,对1591个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进行了测算,建成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236个,批准地理标志保护产品825件,核准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企业5000家,建设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17家.四是质量治理体系建设稳步推进.质量规章制度进一步健全,风险预警管理、质量安全监管、出入境检验检疫、社会质量监管和质量人才队伍管理等机制不断完善,全国 质量月 活动联合主办单位扩大到39个部门,参与企业超过200万家,完善了产品 三包 制度,进一步深化缺陷产品召回制度,质量监督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五是国家质量技术基础进一步夯实.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达到536个,获得国际认可的国家计量校准测量能力达到1266项,更新20项国家计量基准,批准国家有证标准物质3031种,国家、行业、地方标准总数达到11.6万项,建立覆盖30余行业的11项基础认可制度和42项认证制度,各类检验检测机构达到28340家,质量技术支撑体系进一步完善.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在质量品牌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例如,质量总体水平不高,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部分行业产品结构不合理,自主知识产权含量低,供给质量和水平有待提高.企业质量品牌意识和培育能力不强,自主品牌建设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仍显缺乏.质量技术基础促进转型发展的有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基础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国际话语权还应继续增强.质量促进与品牌建设的法律政策体系不完善,质量治理水平有待提高,质量保障能力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质量品牌需求、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当前,要推动质量品牌提升工作,深入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就必须聚焦问题、精准发力、补齐短板.

(二) 十三五 发展形势. 十三五 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深入推进,质量品牌提升工作面临重大机遇与挑战. 从国际形势看,全球经济复苏进程比较缓慢,国际竞争形势更加严峻,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和发展中国家的成本优势对我国形成双重夹击,我国传统的资源和劳动力竞争优势逐步减弱,我国经济新的质量品牌优势尚未形成.我国企业、产业全球竞争力不强,产品和服务附加值不高,缺乏国际知名品牌,国外知名品牌、奢侈品加剧向国内市场渗透.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技术性贸易措施进一步加剧,对质量的要求更加严格,已从对单一产品的技术要求转向体系要求,从微观技术层面向宏观制度层面转变,对中国出口企业及上下游产业造成了严重影响.跨国企业借助资本、技术、品牌和管理上的优势,不断收购或冷冻中国品牌,抢夺品牌控制力、话语权、定价权,牢牢占据全球产业链的中高端水平,把我国产品和服务长期压制在中低端. 从国内趋势看,党中央、国务院对质量品牌工作越来越重视,明确提出建设质量强国的奋斗目标,对质量提升与品牌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质量品牌建设越来越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做强存量、做优增量,实施以 三去一降一补 为主要内核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将质量品牌提升作为重要突破口.企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以 互联网+ 行动为代表的新经济,进一步放大了质量品牌的市场号召力、影响力与穿透力,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为质量与品牌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企业必须依靠质量与品牌才能生存发展、实现基业长青.人民群众对优质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品质消费、品牌消费成为消费新趋势,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是增强消费信心、遏制中高端消费外流的关键所在. 从职能转变看,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了加快转变职能的部署和要求,质检系统面临推进质量强国建设、深化基层机构改革、加快履职方式转变等形势任务.特别是推进质量强国建设的进程中,迫切要求质检系统进一步落实好 放、管、服 的总体要求,深化改革,开拓创新,积极构建有利于质量发展和提升的体制机制.要继续清理、取消和下放生产许可和质量准入等方面的行政审批事项,严格规范中介服务收费,为企业质量发展营造更加公平、更加规范、更加宽松的环境.要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打破市场垄断和地方保护,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让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优质产品集聚.要积极搭建质量技术服务平台,通过检测服务、标准引领、质量诊断等措施,帮助广大企业解决质量难题,为 双创 提供全方位的质量技术支持.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质量品牌建设的任务紧迫而艰巨.全国质检系统要充分认识当前推进质量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握新需求、新供给和新经济的发展大势,切实按照总局党组的部署和要求,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地把规划提出的各项措施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 三个转变 的重要指示,按照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和 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 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 的工作方针,紧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着力弘扬质量至上、品牌经营、以质取胜的发展理念,完善质量宏观管理,健全市场竞争规则,加强质量监督执法,夯实质量技术基础,推进社会质量共治,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同时发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切实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满足产业结构和居民消费升级的新需求,促进质量与品牌供需总量和结构平衡,推动 中国制造 、 中国服务 迈向中高端水平,为质量强国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 市场决定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不断激发企业提升质量和培育品牌的内生动力,把企业市场竞争的重心由低价胜出引导到提升质量溢价与品牌效应上来.加快转变质检工作职能,进一步加强质量品牌发展的战略研究和规划引导,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提升质量治理体系与能力的现代化水平,营造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 2. 改善供给与扩大需求相结合.抓住制约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的关键问题,瞄准国内外发展大势,开展共性与关键质量技术攻关,完善政策体系,加强质量管理,培育自主品牌,引导产品和产业结构提档升级,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质量品牌需求.立足多元化、多层次质量品牌市场,统筹推进质量供给和需求平衡,强化理性消费、科学消费,提升全民质量品牌意识. 3. 创新驱动与改革当先相结合.发挥创新在提质增效升级中的引领和驱动作用,不断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与内生动力,主动实施优质优价、优进优出、优胜劣汰的竞争策略.进一步树立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紧紧围绕质量品牌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大力推动重点领域改革创新,厘清政府、社会和市场关系,理顺质量品牌与市场利润的正向挂钩机制,切实用新一轮的改革开放搭建更高水平的工作平台. 4. 统筹规划与稳步推进相结合.加强对质量工作的统筹规划,会同全国质量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推动质量社会共治,各司其职,凝聚合力,强化业务融合、工作联合,推动形成纵向落实、横向联动、信息共享、齐抓共管的大质量工作格局,提高各项工作的有效性、整体性和协调性,稳步推进实施质量强国战略的机制和制度安排.

(三)发展目标. 1. 质量总体水平明显提升.质量发展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支撑作用得到进一步强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保障体系更加完善,质量创新能力明显提高,涌现出一批质量领军企业、优势产业和消费者喜爱的国民产品和优质服务.中高端消费品国产率进一步提高,基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服务业质量水平显著提升,实现服务质量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品牌化,建成一批国家级综合服务业标准化试点.质量的战略性、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更好发挥,产品、企业、产业的质量竞争力得到强化,社会公众的质量获得感明显增强. 2. 品牌建设成效更加显著.品牌建设基础进一步夯实,自主品牌数量和知名品牌数量显著增加,品牌价值和效应显著提升,品牌建设成果有效促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品牌培育能力显著增强,培育形成一批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发展壮大一批品牌形象突出、服务平台完备、质量水平一流的产业集群,逐步树立 中国制造 和 中国服务 安全诚信优质的新形象. 3. 质量基础更加扎实.质量技术基础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进一步强化,国家质量技术基础一站式服务试点取得显著成效,质量技术基础更加稳固,攻克一批影响产业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问题.质量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进一步强化,政府、企业经营管理者、产业工人的质量意识明显增强,工匠精神得到弘扬,全民质量素质不断提升,质量人才梯队建设更加成熟. 4. 质量治理与促进体系进一步健全.质量宏观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质量促进规章制度更加完善,品牌发展战略有效实施,质量安全监管机制不断优化,事中事后监管得到加强,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明显提升,食品农产品进出口安全监管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监管、舆论监督、消费者选择更加科学有效,质量多元救济机制逐步建立. 专栏1 十三五 时期质量品牌提升主要指标 指标2015年2020年属性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 83.5 84.5 预期性 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 91.1% >

92% 预期性 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 92.9% 94.8% 预期性 出口工业产品、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数量(个)

368 547 预期性 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数量(个)

236 350 预期性 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数量(个)

13 40 预期性 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数量(个) /

50 预期性 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数量(个)

6 11 预期性 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数量(个)

54 100 预期性 国家级综合服务业标准化试点数量(个)

616 1000 预期性 中国知名品牌和国际知名品牌数量(个) /

300 预期性 质量风险信息检测点数量(个)

102 500 预期性

三、主要任务

(一)实施质量强国战略,提升发展质量效益. 1. 树立优质发展理念.大力宣传和实施质量强国战略,树立质量至上理念,坚持好字优先,好中求快,全面提高各行各业的质量管理意识.弘扬诚实守信、持续改进、创新发展、追求卓越的质量精神,提倡工匠精神,为推动中国制造加快走向精品制造、中国服务走向优质服务注入质量底蕴.提升全民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倡导科学理性、优质安全、节能环保的消费理念,提升生................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