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麒麟兔爷 | 2019-10-15 |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城乡发展一体化为方向,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为契机,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以星级村建设活动为载体,围绕规划科学居态美、生产发展致富美、村容整洁环境美、服务健全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形成和谐良好的农村居态、生态和业态,努力建设一批生态宜居、聚商宜业、魅力宜游、统筹发展的、具有龙江生态人文特色的美丽乡村.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放在首位,尊重群众意愿,不断满足农民需要.充分调动基层和农民的积极性,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加快建设美好家园.真正做到美丽乡村建设依靠农民、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由农民共享. --坚持统筹规划.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作为一个整体,与推进城镇化紧密结合,统筹谋划、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使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一体化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切实保护和优化农村生态环境.村庄建设在体现综合功能的基础上,突出强调生态特色,彰显农村特点. --坚持因地制宜.立足各地经济基础、地形地貌、历史文化等实际,依据发展条件,尊重发展规律,体现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文化传承,建设个性鲜明的新农村. --坚持多方参与.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作用,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带动社会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形成财政引领、金融支持、市场拉动、政策驱动、群众踊跃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
三、工作目标 每年建成中心村300个,其中四星级村250个、五星级村50个,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到2015年末,新建成中心村900个以上.具体实现以下目标: 规划科学居态美.村庄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实用美观.村庄建设与自然生态和文化民俗相协调,房屋等建筑风格与村庄整体布局和艺术美感相统一.中心村主街全部硬化,基本消灭泥草房,全部建有文化广场. 生产发展致富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农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每村至少建成1个以上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规模经营占村耕地总面积30%以上,转移劳动力占村劳动力总数4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 村容整洁环境美.村容村貌整洁有序,生态文明水平明显提高.中心村庭院整洁、物品规整,畜禽养殖出村,清洁能源广为应用,无残垣断壁、无破损棚舍、无大型柴草垛、无畜禽粪便.垃圾污水得到有效处理.标准化厕所普遍配备.中心村树木绿化覆盖率达到20%以上.环境管护制度健全、运行有效. 服务健全生活美.公共服务日趋完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基本解决.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农村学龄儿童就学安全便捷.合作医疗参保率稳定在99%以上.低保、五保、社保等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社区服务功能健全. 乡风文明身心美.村民自治和民主管理日益完善,乡村文化不断发展,农民精神风貌积极向上,生活方式健康文明,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村务公开规范率95%以上;
重要事项民主参与率95%以上;
文明户比重60%以上;
农民对村两委班子满意率90%以上;
社会治安满意率96%以上.
四、建设路径 按照新农村建设 十二五 规划关于 近郊城市化、远郊城镇化、中心村社区化 的发展思路,结合《黑龙江省撤并村屯规划纲要》及各县(市)编制的 农村居民点布局规划 ,以及城镇化发展的新形势,将全省行政村按照区位与发展优势,分为三类,实施区域化分类推进.
(一)城中村转化.目前全省有城中村400个,占村总数的4.5%,引导这部分村直接融入城市,采取城中村转化的路子,村民直接转市民、村委会直接转社区.按照每年平均每个市县转化一个村的数量推算,每年转化城中村50个,到2015年末,近40%的城中村融入城市,2018年全部完成城中村转化.
(二)镇中村改造.全省有镇(乡)中村902个,占村总数的10%,这部分不再按村的标准进行建设,而按小城镇规划和标准建设,推动这部分村的建设向更高层次跃升.按照全省城镇化工程部署,结合 旅游名镇 、 共建小城镇 以及 百镇 建设,每年改造镇(乡)中村110个,到2015年,全省40%的镇(乡)中村同步实现城镇化,2020年改造全部完成.同时,强化小城镇的聚集功能,尤其是发挥区片中心集镇的作用,吸纳周边村屯.
(三)中心村建设.全省有相对独立的行政村7646个,占村总数的85.5%.这部分村数量多、分布广,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重点建设相对集中的中心村.
五、主要任务
(一)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着眼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以发展的眼光动态考虑农村人口转移等因素的影响,按照全域、全程、全面小康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实施基础设施建设,较大程度地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实现居态优美.
1、加快住房建设.紧紧抓住住房建设这个关键,依据规划,结合国家建材下乡和农村泥草房改造等相关政策,加大推进力度,为农民提供环境优美、居住适宜、服务健全的居住环境.到2015年底,基本消灭泥草住房.
2、完善路网建设.进一步加强通村公路和村内街道建设.加快自然屯与自然屯之间、自然屯与行政村之间、行政村与乡镇之间的道路衔接建设.加快改造升级三米半宽的通村公路,提高通行能力.完善偏远农村客车站点.到2015年底,实现公路上等级、村村通汽车、站点全覆盖,缩短城乡在空间、时间上的距离.
3、提高饮水标准.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尽快解决饮用水不达标问题,使农民群众都能喝上安全清洁放心水.重点建设贫困村的人畜饮水工程,按地方需求建设集中供水站.到2015年底,基本解决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二)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依托自然风光和文化底蕴,积极开展生态县、生态村创建活动,构建优美的农村生态环境体系,做到生产高效循环、生活幸福低碳、生态绿色和谐,实现生态秀美.
1、完善农村环保设施.按照 先地下、后地上 的原则,逐步推进地下排水工程,完善垃圾处理、卫生改厕等环保设施.到2015年,50%以上中心村实现排水边沟硬化,垃圾集中收集,有室内厕所农户达到30%以上.30%的乡镇建有地下排水管道,垃圾中转或处置设施.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明显提高.
2、推广农村节能节材技术.加快农村新能源建设步伐,推广运用清洁能源.推进牧场、小区养殖和规模化养殖场,及时清运生活垃圾和畜禽粪便.畜禽养殖场沼气利用技术普遍采用,努力推进农村沼气集中供气.路灯太阳能供电、太阳能热水器等综合利用不断扩大.引导农村新建住宅采用节能、节材新技术、新工艺,支持农户使用新型墙体建材和环保装修材料.积极推进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生态方式.
3、加强村庄绿化美化.以增加绿量为重点,积极种植乡土树种,倡导乔灌搭配,大力发展生态林,形成道路河岸景观林、房前屋后果木林、公园绿地休憩林、村庄周围护村林的绿化格局.到2015年,平原、半山区、山区三种类型的村庄树木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20%、25%、35%以上,建设一批有特色的森林村庄,做到四季常绿、春夏花开.
4、推进环境长效管护.加强村庄卫生保洁、设施维护和绿化养护等工作,落实相应人员、制度、职责、经费,探索建立政府补助、村集体和群众为主的管护机制,使美丽的人居环境常态化.
(三)实施兴业富民工程.坚持 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 的原则,大力推进产业发展,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美.
1、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推广采取商品有机肥,促进农业清洁化生产.规模化畜禽养殖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
2、大力发展乡村工业.大力发展乡村工业,增强带动力,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业综合效益.推行 循环、减降、再利用 等绿色技术,优化乡村工业产业结构,不断壮大村域经济实力.
3、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和乡村文化,发展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乡土气息浓烈的乡村旅游业.进一步强化管理,优化服务,提质增效.
4、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引导商贸企业将产品和服务向农村倾斜,发展农村连锁店.加快完善农村地区物流配送步伐,构建农村现代商业网点体系,结合推进劳务产业,不断扩大人流、物流和资金流.
(四)实施服务优化工程.根据农民群众需求,统筹建设中心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增加服务项目,推动城乡服务均等化.积极倡导文明新风,实现乡风和美.
1、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农村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100%.实现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全覆盖.扩大社会救助范围,建立健全最低生活保障正常增长机制,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巩固提高农村 五保 老人集中供养水平,加快养老机构建设,积极探索居家养老服务.
2、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组织开展群众性的村风评议,积极倡导健康、卫生、文明的生活方式.推进文明镇、文明村、文明户创建活动深入开展.促使农民自觉遵守村规民约,主动参与社会事业建设的行为意识不断加强.
3、强化农村社会管理.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不断健全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制度,切实抓好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全面施行村务、财务、政务工作透明公开.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社会管理更加严密,社会治安更加平稳有序.坚持建管并重,抓好中心村社区综合管理.
六、建设模式 各地基础条件不同、资源禀赋不同、区域位置不同,发展模式也各不相同,重点推广近年来各地探索出的几种有效模式.
(一)产业带动类型.对有特色种植、特种养殖、绿色有机产品生产或有旅游、加工等产业优势的,可采取特色产业带动模式.对传统种植区和养殖区,可依托农机、水利、科技等发展,采取现代农业带动模式.
(二)合作共建类型.对与农垦、森工同处一地的,可采取垦(局)地共建模式.对没有区位优势,但有资源或农产品生产等优势的,可引进企业发展生产项目,并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采取村企共建模式.
(三)开发建设类型.对既有区位优势,集体又有一定实力的村,可采取乡村自主开发建设模式.对有区位优势,自己无力开发的,可采取市场开发模式.对有区位优势,但开发商不愿意通过购置土地进行市场开发的,可采取宅基地置换模式.
(四)政策驱动类型.对可利用开发区建设、城市扩张、历史文化保护、特殊扶持政策等重点工程,顺势同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可采取借力发展模式.对没有以上优势的中心村,可通过政府补贴、集体资助、农民投工等多种形式,对村屯进行修缮改造,采取旧村改造模式.对有整合条件、群众自愿的乡村,可实施撤并,整体融入中心村镇,采取整村整乡推进模式.对近期难以撤并的非中心村,可采取制定迁居优惠政策、加强中心村公共服务配置等办法,逐步吸引人口向中心村集中,采取分散转移模式.对于一些农民收入水平较高,有进城入镇居住需求的,可在城镇建设专门的农民小区,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农民入住,采取城镇吸纳模式.
七、推进措施
(一)完善升级规划.按照城镇化要求,结合县(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完善升级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等现有各类专项规划.统筹规划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加快供水、污水处理、垃圾收集处理等向周边农村延伸,细化区域内生产、生活、服务各区块的功能定位,科学编制中心村建设规划.
(二)优化政策环境.有关部门要参照中心村镇布局规划,对涉及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以及土地审批的给予优先办理相关手续.市县政府要简化审批手程序,在地方留成税部分以及行政收费方面给予优惠.
(三)实施以奖代投.进一步完善星级评定和以奖代投办法,充分调动不同基础条件、不同发展层次的村开展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