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元素吧里的召唤 2022-11-11
第3版文化2018 年6月8日星期五 www.

huangshannews.cn 本版责任编辑本版责任编辑//阮 文生阮文生E-mail:hsrws@ E-mail:hsrws@126 126.com .com 文堂俗名浑头, 又称横头, 地处祁门 县西仙寓山麓.宋属仙桂上乡昼锦里, 元 代改里为都, 属二十都.祁门民谚: 一文 堂, 二渚口, 三彭龙, 四历口, 说的便是昔 日文堂在祁门西乡的位次和分量.岁月 风尘浸染渐逐发黄的方志里, 有关文堂的 记载随处可见.据 《陈氏家谱》 载: 文堂陈 氏乃坑口竹源始祖唐英烈侯彦文公的后 裔, 北宋徽宗大观三年 (1109) 彦文公十四 世孙作霖公由竹源沿三溪河溯流而上, 一 路找寻歇足的宝地, 见文堂山水灵异, 拟 择落足之处.文堂的渊源说来还有一段 传奇故事.宋代某个深秋, 作霖公之孙嘉 言公之子鹄公在坑口竹源收稻谷时, 忽地 狂风顿作, 人与稻谷随同竹簟被刮向西北 上空, 在文堂一个叫六谷坦的地方落地, 着地时幸好打杵直插入地,鹄公险被摔伤, 公曰: 打杵若活, 迁此兴矣! 半年之 余, 打杵果真活了, 并蹿成一棵茁壮的树 木.鹄公以为天意, 遂决意迁此定居.诚 然这是小说家奇异故事的美丽想象.从 《文堂陈氏家谱》 查知, 鹄公乃文堂始迁祖, 历大谟公、 伯三公等数代经营, 室弟日增, 子孙繁衍.鹄公之孙伯三公育有两子: 魁 二与魁四.魁

二、 魁四共有七子, 魁二有子 仕仁、 仕仪、 仕信;

魁四生有仕恭、 仕芳、 仕庄、 仕藻四子.因子孙分支多, 每支一个祠 堂, 分别是敦本堂、 四维堂、 一本堂、 永锡 堂、 光裕堂、 余庆堂、 敦实堂, 此外还有支祠 日新堂、 新馨堂、 敦宝堂、 惊庸堂、 本政堂 等.如今这些祠堂多数被毁, 仅存敦本堂、 四维堂、 一本堂和永锡堂四座. 沿闪箬公路行至合城沿边, 村前沿河 有数株高大而乌黪的古樟.其一冠如华 盖, 葱葱茏茏, 树冠投下的阴影漫过河的 对岸.古樟的枝丫像张开的巨臂在招迎 远道的客人.树荫掩翳之下有一座石桥.过桥一条石板路遥遥伸向前方, 这便 是文堂的古道, 曾为旧时徽池商贾必经之 路.古道由清一色的石板铺筑, 旧时道旁 有凉亭、 楼榭、 庙宇等建筑.如今村头尚 有一亭台, 亭台右侧是莲花池.凉亭上首 左向乃普护庵,庵虽破旧,但架势不输.庵门右首的墙壁上镶嵌着一块石碑,文载: 伯三公坟山合议禁约.立碑的目的是 为整饬乡规, 规范民行, 严禁村口树木、 塘 坝遭损.古庵与凉亭之间有一棵四人合 抱的古枫.枫树的枝丫一手抚过凉亭的 黛瓦, 一手挽向古庵的顶檐.枫树的根须 裸于地面, 透着苍老的色泽.古亭与古树 间退出一条古道.过古庵数百米, 便是转 水湾, 水呈墨绿, 深不见底.相传对岸河 畔下有洞穴,洞深无比,可达邻村桃源.转水湾旧时堤岸柳树成荫, 槐杨成行, 桑 园遍野, 古称桑园里.转水湾河畔左向是 下文堂 (古称长枫树下) , 村前遗有百米石 质断墙, 这是旧时的护村坝.村中有古祠 一本堂, 穿祠堂侧门可达文堂新路.沿转 水湾河畔古道继续前行百米左拐, 但见一 堆青条石横亘道上, 这便是奎光牌坊的遗 址.听村民讲述, 牌坊原为三间四柱五楼 式结构, 高大恢宏, 雕琢精细, 其额坊、 上坊、 定盘坊及石柱浮饰图纹精美华丽.此 坊为明代苍崖公陈中立而建, 毁于破四旧 之时.过奎光坊便是敦本堂, 祠堂有门三 扇,堂柱四十八根,门口立有石鼓一对.石鼓正面雕有龙头鱼身的怪物,作吐水状;

背面一只梅花鹿, 鹿下半身隐在急流 中.祠堂门前有禁赌碑一块, 碑卧道中, 除却尘泥, 禁止赌博 清同治九年所立 等字清晰可辨.过敦本堂沿古道前行, 在 田畔边原有节孝坊一座, 此为之情公孺人 王氏而建, 此坊三间四柱, 柱脚前后共置 八只形态各异的石狮.路右踞一石质砚 墩, 大如方桌.山边有古松三棵, 喻为巨 笔三支, 牌坊好比笔架. 文堂多巷道, 且奇曲弯转, 人入其内, 昏玄至极!在一村民的指引下, 我们找到 了文堂村最大也是至今保存最为完好的 古祠――永锡堂.永锡堂是仕藻公一脉 的古祠,该祠由陈舍升始建元末延佑(1312~1320) 年间, 成于明洪武时期.后 其曾孙益厚公取名永锡堂, 祠名源自 《诗经・大雅》 : 孝子不匮, 永锡尔类. 此堂占 地广阔, 气势非凡, 是族人祭祖、 议事、 纠 纷调解, 规范礼制以及举行规模活动的场 所.整座祠堂被院墙围着, 三米多高的古 墙上缀满斑斑驳驳的苔藓.祠堂两侧各 有一扇圆门相向而开.穿门而入, 堂前场 地开阔, 祠堂大门前方留有照壁, 中间一 条古道.祠堂有门三扇, 中门门口立着一 对汉白玉石鼓, 上刻有鳌鱼吐水图案.曾 有客商意欲高价收购石鼓, 但陈氏族人不 为金钱所动, 断然拒绝.石鼓的来历传说 有二: 相传石台源头出了个李布政司, 得 知家乡修谱建祠, 便找人造了一对汉白玉 石鼓叫人送往源头, 部下未曾听清, 误为 浑头, 匆忙将此物送到浑头便丢了下来, 这就有了今日永锡堂的汉白玉石鼓;

另一 说法是明代江西婺源在京为官的一陈姓 官员, 与文堂陈氏沾亲, 永锡堂重修时正 值奸佞严嵩被抄, 其珍奇异宝被当作礼物 送达文堂.永锡堂大门贴有楹联一副, 文曰: 颍川分世族, 礼义振家风. 此联可佐 证文堂与竹源坑口的渊源.退休教师陈 祖惠讲他属永锡祠一脉, 幼时见祠堂门额 高悬匾额一块,上书 五经凑续 四个大字, 说是御笔, 人们到此皆毕恭毕敬, 不敢 有不敬之举, 就连知县、 知府大人到此也 不敢造次.进入祠内,但见堂柱粗壮合抱, 石础硕大无朋.在这庄严肃穆的氛围 里, 一种敬重的感觉从心底陡然而升.祠 堂正中堂柱有联: 集七祠之礼乐衣冠敦 宗敬祖, 会一祖之父兄子弟讲义明伦. 中 堂两面书曰: 分支竹源流芳远, 派起文溪 世泽长. 后堂中柱对联云: 派行九门自 大观三载以来发祚开基万世衣冠勿替, 祭 期四日由隆庆六年而后循规蹈矩千秋约 法常存. 这些楹联工整对仗, 颇具韵味. 永锡祠不远是四维堂, 取名管子一语: 礼 义廉耻国之四维者.人说建筑是文化的 载体, 是无声的音乐, 是美妙的诗篇, 而丰 富的建筑语言又来源于文化的积淀和蕴 藏.文堂的古祠、 古坊如此众多而又规模 宏大, 从中不难想象文堂昔日的辉煌.村 人皆言文堂的辉煌和灿烂得益于文堂的 朝山,民谚有云:渚口的来龙,文堂的朝山.总体来看, 文堂朝山的走势呈 一万 (d) 金 状, 上文堂是 一 字形, 流畅顺达 一览无余, 中文堂显 万 (d) 字状, 缠缠 绕绕交相错应, 而下文堂则是 金 字态, 盘龙错节绵延不绝.三山有机结合, 并无 明显界域.有诗颂曰: 高冈千百仞, 宛转 若蟠龙.目极苍茫处, 腾腾烟雾里. 过四 维堂, 行至村尾, 但见一株高大的银杏树 夹杂在几棵古木间, 树后是一块平地, 古有吉祥寺,又名张巡庙,寺有豪陶菩萨.寺旁曾有一池塘,古景名曰:吉祥寺看莲.后来寺废塘填,只剩这些古老的树木, 见证着岁月的嬗替. 文堂自古文风昌盛, 以才入仕, 以文垂 世者, 代不乏人.始祖陈嘉言便是南宋建 炎元年 (1127) 进士, 曾官任秉义郎、 统制. 元代陈有彰亦于至正十四年 (1354) 中进 士, 后任安庆府同知.清代陈士瀛、 陈得荃 曾创下父子还科的佳话.生于明代中叶的 文堂 四山人 均为古村文堂的知名人物. 向皋、 向敏与向荣、 向秀是堂兄弟.弟兄四 人出入同堂, 幼时同师, 学成同游, 宗程朱之 学, 娴诗礼之义, 暇则潜心艺文.四人皆能 诗赋, 尤擅书画, 名震江南, 合著有 《池草 集》 .向荣曾随翰林金声讲学, 著有 《松子文 集》 《秋山游草》 《古天居诗稿》 等.向皋不仅 善书画, 诗词也非同凡响, 他曾随天都金翰 林之子金骏讲学, 著有 《一枝齐诗稿》 等.明 代陈履祥、 陈元祥和陈昭祥、 陈慈祥两对兄 弟尤以文采出众.履祥平生素爱负笈访 道, 先后从师于罗汝芳、 耿定向, 与南阳杨起 元并称 罗门高足 .曾授徒于金陵、 宛水一 带, 有弟子无数.履祥之弟元祥, 曾与其兄 履祥讲学于宣城.陈昭祥少时胸怀奇志, 不求闻达, 常以布衣遨游名山佳水, 目击所 至多有题咏, 其文风格高逸, 饶有唐人风味, 为世人所推崇, 一时名士皆折节下交.昭 祥晚年与南京给谏祝世禄成莫逆之交, 祝 亲造其庐, 为筑玉芝园, 题额 昭代大儒 . 别离之时, 昭祥躬送世禄北上, 华阳道中哽 咽不能别.昭祥之弟慈祥也是学问博洽, 兼精医理.文堂的这些文人雅士, 诗文斐 然, 书画技艺也异常精湛.明代文堂 四山 人 、 陈昭祥和陈汝见父子、 清代陈纪、 陈得 夔、 陈龙如等人, 书法艺术堪称典范.陈纪 尤以草书为佳, 笔飞墨舞, 犹如老松盘石, 饶........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