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人间点评 | 2019-12-12 |
com.cn遥冤原工农器材厂征地工 王志平口述 我是如何成为 征地工的 1964年8月袁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指出袁野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 动的侵略战争袁但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与沿海地区袁不利于备战遥各省都要建 立自己的战略后方遥冶为此袁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当即发出野备战尧备荒尧为人民冶 的最高指示袁要求搞好三线建设袁即把一部分工厂尧军事工业搬到后方去遥 三线有大小之分袁西南尧西北为大三线袁中部及沿海地区省区的腹地 为小三线遥 在中央部署下袁上海通过搬迁工厂迁入内地袁经过南京军区和上海后 方选点小组等多方考察袁最终确定在皖南尧浙西渊只有一家工厂冤作为上 海小三线建设地遥 从1965年由上海工业尧物资尧建材尧交运尧卫生尧电力等14个局所属 65个单位包建开始袁到1984年7月进行调整与交接前袁共投资6.4亿元遥 至1988年4月袁上海小三线在皖南80家企事业单位全部移交给安徽遥 上 海小三线干部员工除部分留皖和去外省市安置外袁5万多干部职工及其 家属撤回上海遥 至此袁历时24年的上海小三线建设结束遥 叶东方早报 窑 上海经济评论曳本期起连续刊发三组口述文章袁温故以知新遥 窑 编者按 窑 徐有威 那里是一条很窄很窄的山路,也就是一辆货车的宽度.山路约有十几里,路两边是很高很高的山.我们开了大约有半个小时的车,一户人家也没有遇到.然而大约半个小时后,突然有几栋老房子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那些老房子一栋栋的整齐地排列着,上面还有数栋.我们继续往里开,乖乖,这里面是一个村子呀.里面的房子好多,都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风格,大多数都是两层楼.很难想到深山密林当中竟藏有如此壮观的建筑群!走进厂里,只见一个很大的大礼堂,礼堂很高很深,墙上还有很多那时候留下来的标语如'
备战、备荒、为人民'
.往后走就是一栋栋仓库,仓库很大而且之间都是连着的.再往后走就是一些厂房,当年应该是很漂亮的徽派风格厂房,现在很多竟成断垣残壁,四周杂草丛生,令人伤感. 这是上海大学历史系2012级硕士研究生杨华国上海小三线田野调查日记.这位1989年出生的安徽南陵县的研究生在笔者的安排下,2012年国庆节期间在爸爸杨文平的帮助下,专程驱车来到邻县的泾县乌溪村,寻找1960年代中期开设在这里的上海小三线312电厂旧址.杨文平可能不清楚,就在他出生的第二年即1965 年,在这片皖南美丽寂静的土地上,一支由上海数万干部员工组成的上海小三线建设大军,静悄悄地同时义无反顾地开进了这里的山沟,开始了前后长达24年的轰轰烈烈的上海小三线建设.小三线改变了所有的这些上海人的命运,也改变了不少当地安徽人的命运.而这个312电厂,只是上海小三线在皖南和浙西81家企事业单位中的一家.历史背景 上海小三线是在20世纪
60、 70年代紧张的国际形势下,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国务院和毛泽东关于加强备战、巩固国防的战略部署,在安徽南部和浙江西部山区建设起来的以生产反坦克武器和高射武器为主的综合配套的后方工业基地.从1965年选点筹建开始,到1988年调整结束,在这前后历时24年中,上海小三线逐步发展成为全国各省市小三线中门类最全、人员最多、规模最大的一个以军工生产为主的综合性的后方工业基地.上海小三线建设从1965年由上海工业、物资、建材、交运、卫生、电力等14个局所属65个单位包建开始,到1984年 7月 进行调整与交接给安徽前,共投资6.4亿元,在安徽南部的徽州、宣城、安庆3个 专区和浙西临安县境内建成81家全民所有制独立单位.其中有54个工厂、2个 运输队、1个 变电所、3个 物资供站、5所 医院和防疫站、5所 中学、7家 管理机关、1家 计量所、1所 干校和1个 农场.上海小三线还建有厂附设小学39所和厂办集体事业单位38个,共有在册全民所有制职工57000余人,家属16000余人,集体所有制职工1500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7.5亿元(净值5.1亿元),国拨流动资金1亿 多元.占地面积245万平方米,其中生产占用面积106万平方米.全体干部职工扎根山区,艰苦创业,积极贡献,到1987年累计创造工业总产值54亿元,上交税利6.8亿元,约占收回投资的106%. 要说起上海小三线,则要从当时的国内外背景讲起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在中苏边境地区,苏联陈兵几十万,中印边境双方互存戒备,台湾国民党当局妄图反攻大陆,美国侵越战争则正在升级.面对上述国际环境和紧张局势,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毛泽东曾多次指示: 要准备打仗 ,除 第一线和第二线,要搞第三线 , 沿海各省市都要搞点小三线,属于地方军工厂 .根据毛泽东上述指示精神,遵循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指示精神,以及南京军区、华东局的总体部署,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对上海小三线建设经过多次研究,逐步形成了在皖南、浙西地区建设上海小三线的思路和方略.四个时期 上海小三线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从1965年 5月 到1971年底是上海小三线基本建设第一时期.从1972年至1978年,上海小三线进入军工生产大发展时期,即上海小三线的第二时期.在此前后,上海小三线军工产品从试制,到配套再到全面投产,开始了它的辉煌时期.在军品生产发展时期,上海小三线较好地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军品计划任务,为国家常规兵器的生产和国防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从1979年到1984年 7月 , 成为上海小三线的第三时期,也就是军转民,实行军品民品生产相结合时期.在这一时期,上海小三线认真贯彻国防工业 军民结合,以民养军 的方针,积极开发民品,并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采取有力措施解决职工的实际困难,维护和发展了前后方安定团结的局面.在实行军品转民品过程中,上海小三线企业先后经历了调整生产方向和产品结构、改变业务领导体制、提高效益和扭亏增盈等几个阶段.从1984年 8月 到1988年,是上海小三线的第四时期,即调整交接时期,也是最后的一个时期.1984年 8月 , 经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批准,国家计委和国防科工委召开了全国小三线工作会议.会议对上海小三线调整方案表示同意.1985年1月24日,时任上海市市长汪道涵率上海有关机构的负责同志组成的代表团抵达合肥,与时任安徽省省长王郁昭等安徽省有关机构的负责人商谈上海在皖南小三线调整事宜.4天 后双方签订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上海在皖南小三线调整和交接的商定协议》并上报国务院.当年4月 17日国务院办公厅批复同意这一商定协议.不久按照上海和安徽的商定,上海在皖南小三线80家企事业单位开始根据 分类规划、调整改造、择优搞活、分期移交 的原则,分三批进行交接.双方对组织领导、企业分类、交接条件、人员安置、军品生产任务、财务交接以及加强组织性、纪律性,保护国家财产等问题,签署了《关于贯彻上海在皖南小三线调整和交接协议的实施意见》.时至1988年 4月 , 上海小三线在皖南80家企事业单位全部移交给安徽.上海小三线干部员工除部分留皖和去外省市安置外,5万 多干部职工及其家属撤回上海.在上海市府的精心组织和安排下,他们绝大部分回到原来的工作系统,工作和生活得到了妥善的安置.上海小三线的调整得以圆满完成.时代意义 上海小三线建设,对于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第一,基本建成战略后方国防工业生产和科研基地.小三线先后共建成以
57 高射炮(弹)、新40火箭筒(弹)为主体的12条军品生产流水线,一些军品质量和工艺被评为部、市级优质产品,有的获得重大科学成果奖.小三线生产的军品,在支援越南、柬埔寨等国人民反侵略战争,我国对越自卫反击战和对外贸易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了国务院兵器工业部的奖励.第二,初步调整了历史遗留的不合理的中国工业布局.上海小三线在军工生产的同时,也生产了一批民用产品,包括钢材、水泥、汽车、家用电器、轻工机械、煤矿机械等13大类24 种民品分别获国务院、委、办级嘉奖,有不少产品属于国内首创和独家生产.一些产品还被评为部、市级优质产品,有的质量和工艺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第三,推动了内地经济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小三线先后在皖南山区和浙西临安县境内建有冶金、轻工、机电、化工、通讯、运输、汽车制造、电力、建材、仪表和文教卫生等十个行业,并都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和生产能力.这对合作开发工业比较落后的皖南和浙西山区,促进内地经济的发展,发挥了较大作用.上海小三线还造就了一支能出征、肯吃苦、顾大局、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