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huangshuowei01 | 2019-12-23 |
92 首飞的记忆 王传德(1952―1953 航空) 我是1952年9月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 的,一年后转入新成立的北京航空学院新 校舍学习.
1957年在北航毕业后,到航空 工业部所属飞机制造厂工作了37年,成为 飞机制造专家. 在清华大学的学习虽然只有短短的一 年,但多年之后回忆起来,还是有很多难 忘的记忆,主要是三点:一是学校重视基 础教育,让学生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为 以后举一反
三、科研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 础.二是老师们严谨的教学态度,倡导的 钻研精神和朴实的校风,培养了学生一丝 不苟的科研精神.三是浓厚的文化氛围, 各种文艺、体育团体的演出、表演,陶 冶了学生的气质,养成"自信、自尊、自律"的美德,终身受益. 工作后,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 代,有二十多年干的是千篇一律的基层技 术工作或下放到车间当工人.到了1983 年,有赖于改革开放的春风,在1.8万职 工的成都飞机公司,短短三年中我连跳三 级,进入了公司的领导层担任副总工程 师,分管歼七型飞机的改型工作. 歼七型飞机由我公司生产装备部队, 是当时中国最先进的歼击机,雄踞中国领 空长达40年之久(1970―2010年).该机 目前已经停产,所以可披露一些信息. 在歼七系列飞机(国内型)三次重大 改型中,我先后两次担任改型制造方面的 实际领导工作,任歼七Ⅲ型飞机设计师系 统副总设计师(该系统总设计师是后来晋 升为院士的宋文骢),和行政指挥系统成 都飞机公司副指挥(总指挥是三机部副部 长高镇宇).我还担任歼七E型飞机行政 指挥系统副总指挥.能站在中国航空工业 最先进的飞机生产主干线上,为提高空军 战斗力做一些创新型的工作,真乃人生之 幸也. 回忆往事,在我记忆中最难忘的是两 次新飞机的首次飞行,可谓刻骨铭心,终 生难忘. 首飞,顾名思义就是新试制飞机的首 次上天飞行,摆在面前的只有两条道:安全 返航,或机毁人亡.我们的压力可想而知. 1984年4月26日,成都天空晴朗,万 里无云.公司机场上人头攒动,参观的人 群里有:国防科工委、空军、原三机部、 四川省等单位的领导,也有各兄弟单位代 表以及公司万余名职工. 一颗红色信号弹冲天而起,随着发动 王传德学长夫妇在昆明民族村 我与清华 2018年(上)
93 机震耳的轰鸣声,雄鹰起飞直插云霄,现 场掌声雷动.飞机身影时隐时现,发动机 轰鸣声时断时续,但人机间始终有一根 "红线"相连.从通场时几百公尺到远飞 的几百公里,都是人机相随,因为飞机不 仅是一个钢铁的组合体,而是集参试设计 人员灵气和参试制造人员艰辛的人机融合 体,它被赋于了人的意志和希望.它与参 试人员息息相关,休戚与共,也可说是参 试人员生命的一部分. 飞机在天空遨翔的雄姿吸引了上万参 观者惊奇的目光,人们啧啧称赞.而我, 制造方面的实际负责人,想起的却是五年 参试的酸甜苦辣: 五年中,有挑灯夜战攻 克难关的奋战,也有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喜 悦;
有按部就班地组织生产,也有临时调 整改变计划的风险.公司上下一条心,确 保新飞机按时上天.五年的奋战下来,50 岁的我身心经受了许多煎熬,已是白发盖 头了.这一切的付出,构成了人机相融的 真实写照,人赋于机器以创意,机器赋以 人以希望,人机相融,相依相存.这种人 机相融、相依相存的工作,就是能推动社 会前进的开拓型、创新的工作,它推动了 社会发展,也为人注入了前进的动力. 飞机通场,就是飞过人群上空低飞而 过,人群在欢呼,我却是提心吊胆.后面 的着陆是飞行最危险的时刻.半小时的飞 行很快结束了,"嘭"的一声,声音分外 响亮,飞机起落架着地了,随之抛出阻 力伞,像拖在大鸟身后的一朵绣球花.飞 机滑呀滑呀,速度慢慢减下来,展翅的大 鸟在机场停机坪停了下来.人群欢呼声一 片,简直疯狂了. 我已听不到现场的欢呼声和祝贺声, 双腿发软瘫坐在椅子上,这是极度紧张后 放松的反应.心中默默对自己说:成功 了,五年的心血终于开出灿烂之花!此时,又有一个声音在心中响起:首飞仅是 阶段性成果,是研制阶段重要结点,后面 的设计定型、装配部队才是最终目标,任 重而道远! 人生能有这样的机遇,是国家的培 养,组织的信任,当然也是个人努力的 结果.对国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我无 怨无悔.
1984 年4月26 日,歼七Ⅲ型飞机首飞后,132 厂参试领导与首长合影.右1为本文作者王传 德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