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645135144 2012-12-14
遇到才艺茵何家言在我的生命里 茵宋建丽 张老汉与杜高犬 茵 胡月耕 茵 邵在旺 念慈母 LINAN TODAY

6 百姓故事 责任编辑: 洪艳

电话: 0571-63746131 电邮: HY@lanews.

com.cn 讦2017 年5月17 日 星期三 我出生在

1936 年9月,今年已 是82 岁的老汉了.但是时至今日, 我还常常怀念我的母亲,时常梦见 她的音容笑貌, 慈祥可亲, 以及为人 处世, 对待事物的态度.感恩她将我 带到了这个幸福阳光的世界,抚养 和教育我激励奋发向上. 母亲陈菊花,

1908 年农历十月 廿九出生在清凉峰镇白果村岭下, 从小给本镇新峰村沙干的一户王姓 人家当童养媳,

1934 年改嫁到白果 村邵家,

1936 年9月12 日生下了 我. 在我孩童时,母亲曾给我讲过 一个节约粮食的故事,现在回忆起 来仍印象深刻.她说: 财主 (土改时 划为地主) 不一定都是很坏, 其中也 有开明的, 他们中有的靠勤劳节约、 艰苦创业,后来靠雇工剥削发迹起 来.有一年闹春荒,本村许多户断 粮,其中有三户农民相约去邻村财 主家借粮度荒.到了财主家, 将近中 午时分.他们说明了来意, 财主安排 人烧中饭,并暗中嘱咐在米中放几 把谷.吃午饭时, 财主陪三个农民一 齐吃饭,并观察农民如何对待饭中 的谷粒.农民甲, 吃饭时挑出谷粒, 剥掉壳再吃;

农民乙, 见饭中谷粒, 挑出来放在饭桌上, 积少成多;

农民 丙则将饭中的谷粒拣出来丢在地 下.饭吃饱后, 财主开口说: 借给农 民甲稻谷

100 斤,借给农民乙稻谷

50 斤, 对农民丙, 直言不借给他, 说 他不像缺粮断炊的.这个故事寓教 于乐, 对我很有启发. 母亲经常说: 只有餐餐饱, 没有 时时饱. 就是在

1958 年大办食堂时, 食堂里打来的干饭和稀饭,母亲总 是把干饭留给我父亲吃,说他为生 产队里拉双轮车, 强度大, 体力消耗 大, 应该吃干的, 而稀饭, 她再切些 青菜之类的下去, 烧一下再自己吃. 那时粮食紧张, 尤为珍贵.她经常自 己去找一些代用品,例如麦皮细糠、 牛蒡、 株藤花、 苦麻、 蕨菜等等野花野 草野菜来补充.母亲对待别人却总 是大方友善.有时有挑不动的东西, 父亲又不在,请别人帮忙挑一下, 用 不了五分钟, 母亲总要盛一大碗饭给 他吃.她总说自己出生在清朝, 由于 历史背景和社会原因从小缠小脚, 不 能挑担, 要求人, 就要谢人. 母亲一生勤劳节俭, 除料理家务 外, 还种麻织麻布, 种棉织棉布, 解决 一家人穿衣盖被的问题, 同样是家庭 的顶梁柱.她搞好睦邻关系, 与同屋 檐下的五个侄媳处得十分融洽.她 总是让利让理于人, 宁可吃亏自己. 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 一粥一饭当 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应念创业维 艰. 母亲如果能活到今天已是

110 岁了,她于

1998 年1月3日寿终正 寝, 驾鹤西去, 当时她

91 岁.如今我 也已经

82 岁了, 孙辈满堂. 这一切都 是母亲的恩泽. 三月里的一个星期天, 八十余 岁的程小戎老师要去石瑞 家访 五十多年前的学生, 师母方丽月老 师陪同,由姜渭南老师全程驾驶, 我也随他们一起前往. 我们到了王卓民老人的家里. 看见中堂上有 师徒情, 新年会 六 个大字横向对称贴在年画对联的 两侧.王卓民老人是非常有名的木 匠师傅, 是当地的木匠权威, 他带 的徒弟就有十多个, 个个是响当当 的木匠.这六个字, 是新年师徒欢 聚时留下的印迹.那时的木匠造房 子、 做家具, 都讲究榫头结构, 绝非 当今的胶水加钉子的做法.可以说 那时木匠建造的房子或者是做的 家具, 都可以视作艺术作品.王卓 民老人年青时有着木匠的才情与 木工的艺术, 那六个字也佐证了他 在木匠岁月中的才艺. 王卓民老人穿青色羽绒衣, 戴 一顶老头帽, 身材矮小, 脸容瘦净, 显现匠人的气质.他见了程老师, 执师生礼, 微微弯着腰, 态度甚为 谦恭,他把我们引进客厅去喝茶. 我们一进去就看见一个乐谱的架 子,上面夹着一大叠戏剧乐谱, 靠 墙摆着一把胡琴.众人都对墙上贴 着的画作以及剪纸作品啧啧称赞. 墙上那些剪纸作品都是王卓民老 人剪出来的, 那是一种别具匠心的 艺术作品. 我视力不大好, 站起来凑近了 壁上的剪纸作品仔细欣赏起来.那 都是精细的活儿, 是镂空的艺术世 界.红色十二生肖剪纸作品, 件件 让我着迷.还有一件蓝色的青花瓷 剪纸作品便将艺术色彩强烈地反 衬出来, 叫人叹为观止.这些剪纸 作品承载了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 艺术力量, 寄托了王卓民老人的艺 术情趣与境界. 王卓民老人已经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