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颜大大i2 | 2015-08-26 |
(摘要]在当今时代,孔子提出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命题已经被公认为全球伦理的黄金律令.然而, 我们认为,这个命题就其否定的意义而言,是利己主义的;
就其肯定的意义而言,又体现为权力意志,因而根本不 适宜成为全球伦理的黄金律令. (关键词] 孔子 康德 叔本华 尼采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中图分类号]B82
0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 1539(2012)05―0009
07 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世界宗教会议第二届大 会(1993年8月28目…9月4日)上,全体与会者 讨论、通过并签署了《走向全球伦理宣言》(以下简 称《伦理宣言》),提出了使不同宗教和文化的人都 能接受的全球伦理构想.在《伦理宣言》中,有一段 引人注目的文字,不妨摘引如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或者换用肯定的 措辞.即 你希望人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 人 ,应当在所有的生活领域中成为不可取消 的和无条件的规则.应该抛弃一切形式的自 我中心主义、自私自利,不论是个人的还是集 体的,还是以等级思想、种族主义、民族主义或 性别歧视等形式表现出来的自我中心主义. 自我决定和自我实现只有在不脱离人的自我 责任和全球责任下才是完全合理的.①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至少可以引申出以下三个 结论一第一,孔子于两千多年前提出的命题 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 引起了当代人的高度重视,这个命 题被理解并阐释为 应当在所有的生活领域中成为 不可取消的和无条件的规则 ,许多人干脆把它称 作全球伦理中的 黄金律令 .第二,如果不改变这 个命题原来的含义,但使它从否定性语气转换为肯 定性语气的话,可以用现代语言表达为: 你希望入 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 第三,这个命题强调 每个人的责任是与 一切形式的自我中心主义、自 私自利 相对立的. 尽管当代人以如此迫切的心理和如此巨大的 热情渴望着全球伦理的降生,并把孑L子的 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 视为全球伦理的黄金律令隆重推出, 但我们在这里不得不遗憾地指出,这个命题非但不 能作为全球伦理的黄金律令加以推广,反而应该作 为权力意志的象征而受到批判和拒斥.早在14年前,我们已经简要地指出这个命题所蕴含的消极因 素,好在当时写下的文字不多,不妨引证如下: 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也说过一句几乎人 人皆知的名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中国 * 作者简介:俞吾金,中山大学讲座教授、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 基金项目:985工程第三期项目(2011RWXKZD011);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09AZD008). ① 转引自百度贴吧.《走向全球伦理宣言》要义一一1997年世界宗教会议发表[EB/OI.].(201l 20].http://tieba.baidu.com/f?kz=1030973613. 03―21)『2012一08
9 万方数据 2012年第5期量篱局天J稻 哲学史上,这句话也可以说是 贵有自知之明 的名言了.事实上,孔子以后的不少学人都把 这句话理解为儒家学说的精髓,并终身行之. 但认真地推敲起来,这句话不但缺乏自知之 明,而且简直就是 自我中心论 的典型表现. 何以言之呢?说起来也很简单.因为 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 实际上就是推己及人:我不愿意 做的事情,也不能强令别人去做.应该说,这 层意思大致上还是过得去的.然而,孔子忽略 了这句话还蕴含着另一层意思,即 己所欲,施 于人 .这层意思就变得非常危险了.况且, 己所欲,施于人 是一种典型的、以自我为中 心的权力话语.也许可以说,在孔子的《论语》 中,没有一句话比这句话更深刻地显示出儒家 学说的历史局限性,也没有一句话更多地受到 近视的人们的赞扬.可见, 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 不但不能证明孔子有自知之明,反而暴露 出潜藏在他意识深处的权力意志.① 由于上面那段话是在我们顺便提到 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 这个命题时做出的评论,因而既缺乏 系统性,也缺乏详尽的论证,只是点明了它的实质 而已.然而,在今天,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个 命题在被普遍误解的基础上,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 受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对它做出系统的批判性的考 察,还它历史的真实的面貌,从而使全球伦理奠基 于切实可靠的伦理规则之上. 我们先来考察孔子提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个命题时的语境以及他通过这个命题所想表达 的真实意向究竟是什么.《论语・卫灵公》记载了 子贡与孔子之间的下述对话: 子贡问日: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 乎? 子日: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按照通常的理解方式,在孑L子所说的这句话 中, 己 是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