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此身滑稽 2016-03-25

第二,由於受到当时社会议题的影响,学生所提问题之内容 多属臆测性之「假设性问题」,如第一题(党部是否打压)、第三 题(是否加入新国民党连线)、第十题(是否会打乱党中央整体计 画)、第十四题(是否会引起骨牌效应).简单来说,第一事件尚 未发生(「王」仅表示正审慎评估参选可行性而犹未宣布参选), 发问学生已将有关决定参选的问题提出,易让回答者无从答起. 第三,学生问题的组织性不强,几无连贯性可言,此点可能 系因采模拟记者会之故,众多发问者彼此之问题并无相关.换句话 竞选监委 . X 加入新国民党连线 . X .接触赵耀东 x x x x x x x x 党部意见(打压)参选可能性.选举经费.何时决定.参选诉求 潜在选民 . . . 打乱辅选计画骨牌效应..是否会再度中途而废继续推动道德观对立法院看法 . 核心问题 王建 有意参选

第一章序论说,从学生们提出的问题中无法看出具体提问策略.与《中国时 报》记者所提问题相较,学生问题缺乏逻辑次序,似难击中议题核 心. 第四,学生问题中的前三题(是否打压、赵耀东是否支持、是 否加入新国民党连线)均属「尖锐性问题」,过早提出易造成受访 者不适,使其对随后问题采闪躲与回避态度与策略. 第五,学生问题措词如「打压」、「打乱」、「善变」、「拥 郝人士」、「骨牌效应」则属「情绪性字眼」,易造成受访者不悦 而产生防卫心理. 从以上简单分析来看,有经验的新闻工作人员(或可暂称为 「专家」)与无经验的学生(或称「生手」)间确实存有提问技巧 差异.至於为何有这些不同以及理论上如何解释这些不同,我们将 在下节介绍,并也将提出一些其他说法藉以阐明发问者与回答者间 的角色关系. 参

一、专家与生手理论 上节曾经指出,有实务经验的记者与生手型的学生之问题深度 与广度似都不同.事实上,相关研究已证实专家与生手在知识累积 上确有差异.认知学者认为,一般人处理资讯的能力有许多差异, 原因之一就在於每个人对议题的知识背景不同:某些人对某些议题 的「涉入感」较高或对该议题较为「熟悉」,处理资讯的方式较为 周全,回忆这些议题的细节数量与性质的表现均较一般低涉入感者 来的「好」. 换句话说,经常接触某些议题的人(如记者)不但较常人更会 组织、利用资讯因而较易记得议题内容,也较能从不同角度对此议 题的发生原因提出不同推论(参见吴雯雯,1991). 新闻访问:理论与个案梁玉芳(1991)在其硕士论文中即有下列结论: 专家较生手记得更多命题(即新闻内容);

专家较生手记得更多微命题(新闻细节);

专家较生手记得更多议题取向(而非动作取向)的新闻命题;

专家对新闻的回忆较生手包含更多新闻要素(包括新闻情境、 新闻内容、对当事人的描述、关系人的反应、他人评论等五 类);

专家对新闻的推论较生手有更多角度数目(量的方面);

专家对新闻的推论较生手有更多深层想法(深度推论). 专家与生手研究虽未直接比较记者与常人间的差别,但由其 设计观之,我们有理由相信由於新闻工作人员工作之性质特殊而须 经常关注社会脉动,可谓是社会议题的「高涉入」族群.他们的社 会认知活动十分频繁,所累积的专业知识较多、较广,容易成为认 知心理学者笔下的「专家」.这种专家型态也会投射到问问题的技 巧,使专业路线浸淫较久的新闻工作人员得以累积较多「先前知 识」与「先前经验」,从而提出较具深度与广度问题(锺蔚文, 1992).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
大家都在看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