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烂衣小孩 2017-09-08

1 本文选自《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Volume 20.Number

3 (July 1997) .

2 我定义的种族群体是首先基于生理特征的社会学意义上的定义,而民族群体是以文化和国籍为基础划分的,这 些特征并不是互不包容的,种族和民族群体的边界重叠是重要的复杂的.

3 我将 第二代 界定为移民的子女,即在美国出生以及从

12 岁更早就在美国有一代.

2 为他们意识到在美国的亚洲人, 尤其是作为亚洲移民的孩子, 他们有着某些共同的经验和世界观. 边界 、 外婚 、 亚洲美国人的民族生成 边界 这个概念经常作为一种把群体差异和认同的机制概念化的方法用在种族研究中 (Barth,1969;

Wallman,1986;

Magel,1994) .我认为对族群成员来说,外婚经常会造成 边 界困境 或带来一种设身其中考虑关于某人种族身份问题的观念空间.也就是说,当他们考虑外 婚对民族亲和的意义和影响时,群体成员也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关于标示他们身份的边界的界定、 含义和意义.因此,对外婚的思考是理解民族认同的概念和经验的一个有用的工具.特别是对那 些有审查与 外来人 婚配的牢固传统,同时又有较高比率外婚的族群.通过对异族通婚的可能 性及严重性的强调,激发族群成员对外婚的有意识的思考. 围绕外婚产生的各种问题,最基本的一个是如何界定它.这一问题貌似简单,其实它被民族 边界的复杂性弄混了.尤其是那些随形势而变的、多层次和突出的特点(Nagely,1994) .举例 来说,在界定外婚时,民族亲和的重要性随情境的不同而改变,这是下面因素的反应:从婚姻配 偶的社会阶级背景到本地可能做为结婚对象的其它民族.对外婚的二分式定义也忽视了民族身份 多面性的特征.事实上,不应在绝对意义上看待外婚,而应将其灵活地视作一个以婚配伴侣所认 为的他们在何种程度上共享种族身份为基础的连续体.因此,在对美国通婚问题的研究中, Spickard(1989)注意到族群对待通婚的一种 优先等级 的现象.例如,本世纪上半叶,中国 移民以一种递进的方式来评价婚姻对象,不仅考虑是否是中国血统,也考虑在语言和地区方面的 接近.亲和度越高的婚姻对象越合适,因为这代表了更大程度上的共同成员身份. 因为民族的边界不是僵硬的、固定的、而是变动的、突现的,所以群体构建外婚连续体的方 式也会发生变动.对移民群体及其后代,我们可以预期外婚的界定会受到他们集体身份变化的影 响.这种变化发生在他们定居以及融入主流社会的过程中,集体身份的转换,即通常所说的种族 生成,很久以来被看作是美国移民经历的关键特征,作为融入 主人 社会更高过程的一部份, 移民和他们的后代在一些新意识到的亲密性(如民族、宗教)基础上渐渐并入美国己有的、涵盖 范围广泛的团体中(Glazer and Moynihan,1963;

Greeley,1974) .以前从地方性(如村庄、省) 来认识自己的移民开始从国家民族(如意大利人、中国人)意义上来看待自己.或者,正如欧洲 民族的经验所表明的,共同的宗教身份如 天主教徒 新教徒 和 犹太教徒 渐渐比国家民 族的身份更重要(Herberg,1995) .当发生了这些身份变化时,外婚的连续体就要重新界定. 近年来,人们对移民的种族生成的兴趣不断增长,这种兴趣受到了美国一些新出现的社会情 况的促进,包括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