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赵志强 2017-09-28
2

0 1 8年 2月 延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F e b .

2 0

1 8 第40卷第 1期JournalofYan'

an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V o l

4 0 N o

1 延安文艺研究 贫瘠而诗意: 史铁生小说中的陕北叙事 李惠1 , 高锐2 (

1 延安大学 文学院;

2 延安大学 学术期刊中心, 陕西 延安

7 1

6 0

0 0 ) 摘要: 史铁生在《 插队的故事》 《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等小说中, 消弭了对 文革 异化政治的控诉, 抹去了知青文学中理 想化色彩与英雄主义气概, 以一种诗意审美的艺术视野审视自己曾经插队的陕北人苦难的日常生活, 生动地呈现了陕北人原 始而古老的生存形态, 建构了一个北京知青他者视域下贫瘠而诗意的陕北形象.他以自己插队陕北真切的生命体验, 以深邃 的人的生存命运的哲思, 发出对贫瘠荒蛮黄土地上锐意生存的陕北人生命的礼赞, 呈现出温馨而诗意的审美意蕴. 关键词: 史铁生;

小说;

陕北叙事 中图分类号: Ⅰ2

0 6

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4-

9 9

7 5 (

2 0

1 8 )

0 1-

0 0

4 1-

0 5 收稿日期:

2 0

1 7-

1 1-

0 9 基金项目: 延安大学校级科研计划项目 史铁生小说中的陕北叙事研究 ( Y D Q

2 0

1 6-

0 1 ) 作者简介: 李惠(

1 9

7 6 ―) , 男, 陕西榆林人, 延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高锐(

1 9

7 6 ―) , 女, 陕西子洲人, 延安大学学术期 刊中心副编审. 陕北历来被看作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融 地带, 这两种不同文化的交融孕育了陕北独特的文 化个性.曾经闭塞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得陕北文化少 受外界侵扰, 形成一个颇为封闭的文化圈, 保留了其 原始而厚重的文化底蕴.自然地理意义上的陕北, 通常是指长城以南、 黄河以西、 子午岭以东、 桥山以 北的广大地区.文学意义上的陕北, 不再是纯粹的 自然地理概念, 而是富有多重意蕴的文人想象, 在不 同作家笔下不断地被建构.相传清代光绪年间, 陕 西靖边县知县王培所作的一首描绘陕北的《 七笔 勾》 , 勾起了人们对陕北的无限遐想, 那 山秃穷而 陡, 水恶虎狼吼.四月柳絮抽, 山川无锦绣, 狂风骤 起哪辨昏与昼, 因此上把万紫千红一笔勾 的原始 荒蛮, 那 猪蹄与羊首, 连毛吞入口, 风卷残云吃罢 方撒手, 因此上把山珍海味一笔勾 的豪放与野性, 那 形容如猪狗, 性心似马牛.语出不离?, 礼貌何 谈周, 圣人布道此地偏遗漏.因此上把礼义廉耻一 笔勾 的直率与粗俗, 令人难以忘怀.贺敬之的一 首《 回延安》 又使陕北成为人们心向往之的红色圣 地, 梦中的宝塔 、 滚滚的延河 、 白羊肚手巾红 腰带 成为陕北的象征.显然, 文学的想象性建构 使 陕北 呈现出原始荒蛮、 红色圣地等多重审美意 蕴, 并与延河水、 宝塔山、 信天游、 白羊肚手巾等意象 密切相关, 具有了独特的人文价值. 史铁生在《 插队的故事》 《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等小说中, 通过对陕北人苦难日常生活的诗意叙事, 生动地呈现了陕北人原始而古老的生存形态, 建构 了一个北京知青他者视域下贫瘠而诗意的审美想象 空间.他以自己插队陕北真切的生命体验, 以深邃 的人的生存命运的哲思, 发出对贫瘠荒蛮黄土地上 锐意生存的陕北人生命的礼赞, 呈现出温馨而诗意 的审美意蕴.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