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赵志强 | 2017-09-28 |
一、 他者视阈下的审美观照 他者 原本是
2 0世纪西方后殖民主义理论用 语, 是与 自我 相对的一个概念.西方后殖民主义 理论认为, 西方人将 自我 以外的非西方世界视为 他者 .所以, 后殖民主义理论中的 他者 概念实 际上隐藏着 西方中心 的意识形态.事实上, 后来
1 4 的研究者往往在更为宽泛的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 在中西比较文学研究中, 他者是'
我'
与'
你'
在跨 文化的相互镜照与跨文化的互动诠释中, 相对于第 一人称'
我'
呈现在第二人称'
你'
诠释客体上的异 质文化与非我因素. [
1 ] 或者也可以阐释为 他性 , 指的是不同于既定标准或社会群体, 或在生存和 本体上处于非我状态的人. 也即 我与别人在性、 种族和差异关系之间的区别 [
2 ] .显然, 倘若撇开 其中自我中心的意识形态因素, 他者是与自我互为 参照的, 白人与黑人, 男人与女人、 城里人与乡下人 彼此互为参照, 成为对方反观自身的他者.陕北在 史铁生小说中呈现出来的恰恰是与他之前北京文化 生活迥异的 异质文化与非我因素 .因此, 在其小 说中, 陕北始终作为一种异质文化而存在, 他始终以 他者的视角来审视陕北.这种异质文化的审视使得 史铁生笔下的陕北显现出别样的风味. ( 一) 原始荒凉黄土地的诗意之美 贫瘠的黄土地在史铁生这个他者的视野下显得 雄宏而奇特.作为北京知青, 史铁生对即将插队的 陕北充满了奇异的浪漫遐想.在那个 不识愁滋 味 的年纪, 插队无异于一场说走就走的异地之旅, 意味着异乡风情、 陌路邂逅, 充满诗意.那一排排看 起来很革命的窑洞, 那让人从心里感到崇敬的 羊 群与披着老羊皮袄的拦羊老汉 , 那如斧砍刀劈般 塌下去的深谷, 起伏不断的山梁.那半崖上默默地 生着的葛针、 狼牙刺, 原始一样的荒凉、 沉寂的天地, 所有的一切在史铁生这个他者视阈中是如此新奇. 这是一个与喧嚣、 繁华的北京截然不同的世界.在 这片原始荒凉的黄土地上生活着一群勤劳善良、 刚 毅坚强的老乡, 他们数十年如一日不甘贫困、 执着追 求着丰衣足食的朴素理想.他们视土地为命根, 与 牛羊鸡犬相伴,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日复一日、 年复 一年在这贫瘠的土地上默默耕耘, 勤俭善良是他们 的生存之道, 悠扬的信天游是他们排遣忧愁苦闷、 消 除疲劳最好的方式, 荒凉沉寂的黄土地因勤劳善良 的人们而颇具生气与诗意. 傍晚时分, 收工的人们扛着锄头在暮霭中走. 拦羊的也吆喝着羊群回村了, 大羊喊, 小羊叫'
咩咩'
地响成一片. 进山挖野菜的孩子们 大的拉着 小的, 小的扯着更小的, 每人的臂弯里都 着个小 篮儿, 装的苦菜、 苋菜或者小蒜、 蘑菇……跟在牛群 后面, '
叽叽嘎嘎'
地吵, 争抢着把牛粪撮回窑里 去 [
3 ]
1 0 .俨然一幅温馨诗意的劳作晚归图.仿佛 人们一天的艰辛劳作在晚归羊群的咩咩叫声中顿然 消散.那些从小就懂得辛勤劳作的清平湾的孩子们 天真活泼、 淳朴无邪, 在贫瘠的黄土地上悠哉悠哉、 其乐融融.北京断然不会有此情景, 陕北人习以为常 的生活在史铁生这个他者的视域里无异于田园牧歌. 即使是那繁重的田间耕作, 在史铁生笔下亦充 满诗意, 意味悠长. 火红的太阳把牛和人的影子 长长地印在山坡上, 扶犁的后面跟着撒粪的, 撒粪的 后头跟着点籽的, 点籽的后头是打土坷垃的, 一行人 慢慢地、 有节奏地向前移动, 随着那悠长的吆牛声. 吆牛声有时疲惫、 凄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