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夸张的诗人 | 2018-09-28 |
1959 年1月3日栏下记载的 是: 学校派代表参加中国科学院元旦献礼 大会.学校向大会献礼的礼品有电子计算 机、单级模型火箭……. 在1960 年2月28 日栏下记载的是: 学 校召开第一次科学研究工作报告会.参加大 会的有……中国科学院力学所所长兼力学和 力学工程系主任钱学森等…….会上,力学 系二年级学生作了关于人工降雨火箭试制工 作报告;
……钱学森作了关于人工降雨火箭 及脉动式发动机试制工作报告的总结;
……. 在1960年8月栏下记载的是: 从6月至 今,我校力学和力学工程系及应用地球物理 系的同学,在北京市八达岭进行了13次催化 暖云降雨的试验,取得了初步成效. 应该说,大事记成功地捕捉到了火箭小 组在钱学森先生指导下开展工作和活动的几 个闪光点. 1958年的秋冬,学校和力学系正确而英 明地引导了同学们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参加勤 工俭学活动的积极性,在力学系成立了以学 生为主体和主力的火箭研制小组,开始只有
7 个人,以后增加到
9 人,十几人,几十 人.到了1959年,在学校倡导低年级学生就 开始搞科研这一方针的推动下,火箭小组大 大扩充,并与地球物理系、自动化系、校机 械厂等单位合作,火箭小组早已不是原来意 义上的小组,规模远远超过百人,成为一个 影响范围很广的地地道道的 大组 了. 火箭小组初创时期非常艰苦,同学们一 方面有着很重的课业负担,但在科研方面也 给自己提出了很高的目标.没有厂房,就在 新搭建的几间简易活动房内活动,冬天很 冷,室内无取暖设备,同学们加班加点熬夜工 作已成家常便饭. 那时火箭小组没有经费买许多书,有时 甚至由几位同学开夜车,自己用钢板刻蜡 纸,抄录书中的部分内容,油印后发给火箭 组的成员阅读学习.有一本书叫《火箭技术 导论》 ,记得是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其 中的部分内容就是用这种方式油印后发给大 家的.那种艰苦创业、顽强学习与拼搏的精 神,颇有点像我们国家同期搞 两弹一星 的那股劲.也不奇怪,搞大火箭和小火箭都 是由钱学森先生指挥和指导的,只是后者还 增添了育人的色彩! 就在入校后百天之内,我们把长约
1 米,箭体直径约10厘米,以中碳钢为固体发 动机壁面及超音速喷管材料,内装空军歼击 机驾驶员座下紧急情况跳伞时用的火药―― 双基药 (主要成分为硝化棉与硝化甘油) 的 铝制外壳小火箭,发射到约
5000 米的高度. 校党委书记郁文和副书记兼教务长张新铭等 领导同志都曾观看过火箭发射试验. 钱学森先生适时地参与并指导了火箭小 组的工作.当他知道我们取得的初步成绩, 并了解了小火箭的设计加工情况后,高兴极 了.他半开玩笑地对我们说: 你们的路子 走对了,简直是'
发了科学洋财'
. 对于如 何改进设计,他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意见和建 议,有的是口头说的,也有书面的.有一件 事至今令我深感遗憾.那就是当时他曾给我 回过一封信,内容有两、三页之多.这封信 火箭小组的一些主要成员曾传看过.记得在 信中他认真地解答了一些问题,并谈到了一 些改进意见.后来校方开展保密教育及保密 工作大检查,我只好把它交给上级 (当时的 科大党委一科,即负责统一掌管此类事情的 保密科) ,作为可能需要保密的资料保存 了.以后科大下迁到了安徽.几年前我曾通 过正式与非正式渠道,多方托人查询、查找 过这一资料,但一直没有结果. 钱学森先生与火箭小组座谈并指导小火 箭的研发、研制工作有好多次,有时就在简 易房,有时在系办公室.记得1960年2月28 日一次全校科研工作报告会的分组讨论就在 北京玉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