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我不是阿L | 2019-06-30 |
2013 年10 月30 日 星期三 主编、编辑:时晓玲 实习编辑:张静红 设计: 李坚真 探索治校之道 展现办学智慧
电话: 010-82296604
邮箱: jybxiaozhang@126.
com ( 本版图片由北京新 英才学校提供 ) 爱与创造:学校教育的新主张10月14日―― ―15日, 由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举办的以 教育: 爱与创造 为主题的教 育论坛, 汇聚了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40多位中外名校长, 他们在北京新英才学校展开了 一场有关学校教育如何爱与创造兼得的智慧对话与碰撞―― ― 北京市新英才学校董事长、校长蓝春: 学校教育的原点应从这里出发 当下社会, 大家都关注教育、 讨论 教育, 一方面是因为教育太重要, 直接 关系国计民生;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现在 的教育还有不少不尽人意处. 我经常痛心地看到, 有些教育者常 常一边喊着素质教育, 一边用分数算计 着学生的成败;
学生在繁重课业压力下 连正常的睡眠都得不到保证;
无奈的家 长虽明知弊端却也不得不把孩子送去接 受分数至上的残酷竞争. 在这样的教育 环境下, 学生身体素质每况愈下, 更谈 不上创新思维、 团队协作、 目标意识、 奉献精神等素质的发展. 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教育者, 我不 能心安理得. 而当我自己都没有迈出改 变那一步时, 又有何资格指责他人之 过? 每每想到教育的现状, 我都深深感 到, 这不是别人的事, 这是我必须身体 力行的事. 在思考 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这个问题时, 我首先想到的是教育应该 培养什么样的人? 应该赋予学生怎样的 素质? 这是每一位教育者都必须认真反 思和面对的问题. 我认为, 素质教育就应该把学生培 养成一个 完整的人 . 对于 如何把 学生培养成完整的人 这个问题, 新英 才学校有自己旗帜鲜明的教育主张, 即 爱与创造 的教育理念. 爱与创造是 新英才学校多年教育实践和思考的成 果, 并且已经开始把这样一种教育思想 和主张转化为踏踏实实的教育行动. 13年前, 我在厦门英才学校担任 校长. 那时的厦门英才, 汇集了福建沿 海不少富家子弟. 为了让学校走上正 轨, 学校先后换了6任校长. 这么一所 让历届校长头疼的学校, 最终在我手里 活 了起来. 为什么? 做校长后, 我会对学校每 一个迎面走来的学生问好, 迎接他们的 目光. 我深知, 要教会学生如何去爱, 最好的方式就是首先要去爱他们;
被爱 浇灌成长的幼苗, 抽出的一定也是爱的 枝条. 正因为爱, 让厦门英才学校真正 成为一所培养英才的地方. 2008年, 我开始担任北京新英才学校校长. 我发 现, 教育需要更深刻地了解中国社会的 现状和国际趋势、 需要对教育的大环境 有觉察力. 中国经济的转型与发展也是 中国教育转型的一个时机, 我们不能满 足于学习过去的知识, 而要学习如何面 对当下和未来. 我非常荣幸地收获了一个富有创造 力的教育团队, 在共事过程中, 他们不 断地给我感动和启发, 使我对创造力的 教育有了更深刻地体悟. 有一个叫刘毕诚的学生, 曾经在北 京新英才追逐自己的梦想, 他的成长经 历充分体现出 爱与创造 的教育理念 与主张. 15岁时, 刘毕诚曾去美国留 学, 但遇到的各种困难很快迫使他回到 国内. 回国后的刘毕诚在寻找学校时处 处碰钉子, 直到我的同事李放大博士与他 面谈后认定, 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学生, 新英才可以帮助他. 李博士发现刘毕诚喜 欢手工、 注重细节, 对机械工程感兴趣. 就是从这份热爱出发, 新英才学业生涯规 划教师为他设计了一条个性化成长道路. 在此指导下, 刘毕诚参加了大量的社会实 践活动. 三年的新英才教育滋养, 刘毕诚 追求卓越的品质得以显现, 也确认了机械 工程是自己的真正所爱. 最终, 他以优异 成绩被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录取. 这就是新 英才教育的成功, 也是 爱与创造 理念 的成功. 新英才学校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学 业规划, 由资深教师在专业选择及职业规 划上为他们出谋划策, 帮助学生选择最适 合的专业与最满意的学校, 并且注重品格 养成, 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关注世界、 立足 全球的国际公民. 我一直相信, 正确的教育是 授之以 渔 . 我们的教育一定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而且要教给学生爱与创造的能力, 有了这 两样, 学生就有了获取知识的不竭动力和 源泉. 爱与创造是人类最重要的两个特 性, 我把它形容为推动世界发展的两只无 形的手. 这两者之间, 也遵循平衡之道, 犹如鸟之两翼, 车之两轮, 相辅相成, 缺 一不可. 人类在向前追求的时候, 往往忘 记了从哪里起步. 这就需要我们共同努 力, 用爱与创造的理念教育每一个学生. 爱与创造 绝不仅仅是写在纸上的 主张或空谈, 而是我们用来指导教育实践 的主张、 推动教育改革的主张. 近些年, 我越发喜欢回头看自己走过的教育之路, 越发喜欢思考教育的根本问题. 我发现, 爱 和 创造 才是中国教育的原点, 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原点. 爱、创造与教育 陈玉琨 中国先哲孔夫子有句话 仁者爱 人, 智者不惑 . 本次由教育部中学 校长培训中心主办的 《 教育: 爱与创 造》中外名校长论坛, 汇聚了世界各 地的教育专家和校长, 他们是仁者, 他们是智者, 所以这一次会议是仁者 和智者的对话. 爱究竟是不是人的本性? 有人说 爱是人的本性, 动物也知道爱, 人来 自动物, 老鸡会爱小鸡, 老鹰会爱小 鹰, 这是天性, 所以母亲都爱自己的 孩子. 但是在自然界还存在一个法 则, 弱肉强食, 大鱼吃小鱼, 老鹰吃 小鸡, 似乎爱并非是动物的本性, 那 么也就不是人的本性.人不同于动物, 人的进化史称为文明史, 就是一个不 断摆脱野性、摆脱兽性的历史.人希望 世界更加和谐,所以我们需要爱.那么 什么是爱呢? 从中外校长的对话中可 以概括出一点: 爱就是珍惜生命, 关 爱他人, 奉献社会, 保护环境. 本次论坛, 中外校长对于创造都 给予了相当的关注. 为什么教育要把 创造作为自身的目标? 无疑, 创造是 人的需要, 是人自我实现的需要. 美国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上世纪50年代就 提出, 人的最高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 要, 这是对人本质特征的确定. 只有自 我实现, 人活着才有意义, 否则人和动 物没有多大区别. 值得欣慰的是, 与会 者都认同这个观点: 享受生活首先要学 会享受创造, 创造的过程使人聪明, 创 造的结果使人愉悦. 为创造的教育 决定了教育本质 是传递智慧的过程, 教育借助于传递这 样一种载体, 能够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 识, 在这个基础上灵活运用知识, 创造 新的知识, 解决新的问题. 令人遗憾的是, 在今天的教育过程 中, 创造性精神普遍缺失. 人们总是在 关注昨天的、 现成的知识, 仍然没有找 到一个途径, 在课堂上能够使学生的创 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得以有效提升. 所幸, 今天有这样一种中外校长的对话方 式, 在研究和探讨这样的话题, 从而使 我们的学校和教育一方面充满爱, 另一 方面又使学校培养的学生充满着创造精 神与创造能力. (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考试与评价 研究院院长 ) 上海市协和双语学校校长卢慧文: 做一所有机的学校 跟世界上很多学校不一样, 上海市 协和双语学校由中外校长共同管理, 校 园里有很多来自中国和世界各地的学 生. 学校每天最有意思的事情就是探讨 在教育领域或其他一些领域当中的冲突 与融合, 这会使我们产生许多创新的想 法. 为了准备这次论坛发言, 我跟我的 几位外方搭档都有过讨论, 其中一位是 美国人, 一位是英国人, 还有一位是爱 尔兰人, 我们已经合作了很久. 但是当 讨论有关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这一话题 时, 我们往往不能够一致. 当讨论创造力培养的时候, 我们往 往会说,学校还能做些什么? 包括政府和 教育主管部门也在讨论,应该投入什么样 的资源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我们还要做 点什么呢? 正如一些嘉宾所言,孩子的创 造能力是与生俱来的. 那么,假如当一代 人、 一批孩子都丧失了创造能力的时候, 我们应该反思,我们到底长期、系统地做 了一些什么,使他们丧失了这种能力. 也 许我们需要反思的是,应该在学校教育过 程中减少一些什么,而不是再去增加一些 什么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或许, 我们有必要把培养学生的创 造力这一说法改一个词, 叫做维持学生 的创造力, 或者更极端地说是学校教育 不要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