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静看花开花落 | 2019-07-04 |
3 尺, 腹下有三角鳞 甲, 其鲂亦在鳞中, 自甚惜之.其性浮游, 才出 水即死, 最易妥败. 正是因为鲥鱼有着这一特 点, 所以最重要的是吃个新鲜, 安放时间稍长, 鱼的鲜味就会大打折扣. 关于鲥鱼的吃法, 《日用本草》 中所载最妙: 凡食, 不可煎熬, 宜以五味同竹笋, 荻芽带鳞蒸 食为佳. 所以平时吃鲥鱼, 总以带鳞清蒸, 别的 吃法都属糟蹋鲥鱼的外行行径.鲥鱼营养丰 富, 滋补身体, 鲥鱼鳞则还有医疗保健的作用. 越地苏州、 扬州一带清蒸鲥鱼很讲究造型, 蒸煮时将配料铺陈在鱼身上, 成图案花形, 增添 色泽, 丰富口味, 比起传统做法, 是一个重要的 改良.清蒸鲥鱼贵在清字, 不用酱油, 不拖糖 色, 不放鸡汤, 保持本味.否则喧宾夺主会失去 真味, 清代美食大家袁枚的经验是值得当代烹 饪界所重视的. 到新疆北端的阿勒泰地区旅游, 如果在五六 月份之间, 那是一个野花竞相开放、 万紫千红的 世界, 而到了十月份, 则是一派层林尽染、 万山红 遍的景象.然而我们八月下旬抵达那里, 却是一 个不上不下的尴尬时间.从布尔津县城开往禾 木村的途中, 车窗外掠过的皆是青翠碧绿的云 杉、 冷杉、 落叶松和白桦树, 色彩有些单调. 车至禾木村的村口, 才下车就有一群人蜂拥 而上来抢夺行李, 让我们大吃一惊, 细问方知是 我们所住的神湖山庄的员工特意来帮助搬运的, 又令我们感激不已.禾木村是图瓦人最集中居 住的一个村落.图瓦人又译为 土瓦人 , 元代称 为 图巴 , 《晚清图志》 中又叫做 乌梁海人 .据 专家研究, 他们是成吉思汗西征时遗留在此的士 兵后裔, 属于蒙古人种, 勇敢强悍, 擅长骑马滑 雪, 又能歌善舞, 世代以游牧、 狩猎为业.生活上 至今还保持着较原始的方式, 多穿蒙古长袍、 长靴, 主要食品为奶制品、 牛羊肉和面包. 一眼望去, 整个村庄有种寂静空荡之感, 尽 管四周群山都是连绵不绝的森林, 但村中却少见 傲然挺拔的大树, 唯见一排排人字形木楞屋坐西 朝东, 错落有致地耸立在泥地上.我走进一户图 瓦人家, 有位老奶奶半睡半醒地坐在门口, 她见 我打招呼, 就客气地扬扬手, 嗫嚅着说了一句话, 大概是随便参观好了!整栋房子皆以原木构成, 似乎是将木头两端开槽后相互镶嵌, 再一根根地 往上垒建.木头与木头之间, 填充上一种叫 努克 的草料, 吸水膨胀后塞住缝隙, 整个房子就密 不透风, 冬暖夏凉.人字形屋顶下, 又用木板隔 出两头可透风的尖阁, 成为储藏粮食、 饲料和风 干肉类的小仓库.室内的陈设看似简单却颇具 民族风情, 炕上铺着花毯子, 墙壁挂有刺绣的帐 幔, 地中央立着大火炉, 特别是墙正中贴着一张 成吉思汗的画像, 好似在证实着他们就是成吉思 汗的后人. 告别老奶奶, 漫步到村边的禾木河.站在桥 头眺望, 喀纳斯冰川溶水从峡谷上游冲下来, 湍 急的河水 哗哗 之声响成一片.自然冲刷而成 的河道两岸, 都是一片片的白桦树, 底下的植被 被水汽滋润, 呈现出浓郁而厚重的葱绿色.回过 头来我忽然发现桥边立着的拱门, 颇有些怪异, 询问地陪导游, 她哈哈大笑道: 你的眼睛倒挺尖 的, 这还是禾木村的一个地标呢!1970 年的时 候, 这座桥拆掉重建, 当时中苏关系非常紧张, 禾 木又是边境管理区, 为了加强保卫和防范, 桥建 成后, 村里特意在桥两边新做了门拱, 并安装了 双开木门, 还每天派两人站岗.岗哨设了一年, 没查到过一个特务, 后来又出了 九一三 林彪事 件, 慢慢就没人站岗了. 夕阳西下, 我们顺着木栈道爬上禾木村南侧 的山坡, 从这里可以俯瞰整个禾木村的景色, 落 日的余晖给村中的木楞屋涂上了一层玫瑰红. 山间腾起一缕缕雾霭, 与村中陆续升起的袅袅炊 烟相萦绕, 形成一片片薄雾.山坡森林上笼罩着 的金色光辉一点点地褪去, 流淌着 的禾木河逐渐变为一道闪亮的细 线.待我们急忙走回村子, 木楞屋 已闪烁着点点灯光, 孩子们在屋前 的空地上玩耍, 有位图瓦人骑马挥 鞭将一群牛马赶进栅栏……没有匆 忙之声, 没有嘈杂之音, 一座宁静而 祥和的山村, 人们正有条不紊地过 着自己的日子. 说实话, 去白哈巴村并没在我 们原来的行程安排之中.只是到了 喀纳斯湖, 天地灰蒙蒙的不见一丝 阳光, 时不时地还洒下一些雨滴, 而 这片声名显赫的湖水, 其实要靠阳 光的变化, 才会展示其美如仙境的 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