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过于眷恋 | 2019-07-04 |
120 平方米/人以内. 村庄层面则根 据 《山东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控制 标准》(2016 版)和《村镇规划标准》 (GB50188-93),分多种情况进行了 具体约束. 据了解,目前,无论是小城镇还 是村庄, 我市实际的用地情况都超 出了导则要求,在下一步的发展中, 镇村要统筹用地减量, 逐步实现建 设用地集约利用. 用地指标变化将引导镇村产业 向着集约用地、特色高效、绿色生态 方向发展. 特色镇应该挖掘区域最 有基础、最具潜力、最能成长的特色 产业,以做精做强为主导,推动产业 链向研发、营销延伸.村庄产业布局 要突出绿色环保, 鼓励大规模工业 向镇总规确定的产业集中用地布 局, 主体空间则引导形成不同类型 的农业综合体, 打造以高效生态农 业、环境友好型加工业和手工业、乡 村旅游、为农服务、互联网+电商农 业平台的新型业态为支撑的绿色产 业体系. 大幅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村民市民同享便捷优 质服务 城乡统筹发展, 提升镇村公共 服务均等化水平是重要途径之一. 在 《青岛市特色镇和美丽乡村规划 技术导则》中,比照主城区标准,对 镇村的公共服务设置了较高的标 准. 按照乡村生活圈理念, 导则在 镇层面提出了基层生活圈和镇级生 活圈概念, 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公共 资源配置.基层生活圈以中心村、中 心社区为中心, 在步行
20 分钟、非 机动车
10 分钟服务范围内布局社 区服务、幼儿教育、活动场地、卫生 站等. 镇级生活圈则依据小城镇职 能定位,在非机动车
30 分钟服务范 围内布局管理服务、义务教育、文体 场馆、卫生院、养老院、农贸集市等. 乡村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的 步子迈得更大.记者了解到,目前, 青岛农村的行政、 教育和医疗卫生 设施配置相对较好, 其他的则较为 薄弱. 虽然可以满足乡村生活的基 本需求,但从丰富乡村生活、让乡村 更加宜居的角度来说还远远不够. 导则按照中心村和一般村的分类, 对乡村公共服务配套进行了标准明 确,除了行政管理设施、教育设施和 医疗卫生设施外,还涉及文化设施、 体育设施、社会保障设施、市政公用 设施和商业服务设施, 全方位提升 乡村生活水平. 面对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 部分村庄人口减少, 公共服务设施 需求不足的现实, 导则提出了集中 建设 村社中心 的解决方案:将村 委会、 幼儿园、 文体活动中心 (场地)、卫生服务中心(室)、养老院(幸 福院)、小商店(小超市)、公共浴室、 旅社等村庄公共服务设施集中一 处,为村民提供一站式服务,既保证 了功能性需求, 又实现了土地的高 效利用. 重构发展空间格局 将公路从小城镇中心 请出去 道路优化也是导则重点考虑的 部分.受 马路经济 的影响,青岛九 成的小城镇沿国道、 省道等过境公 路呈带状和十字交叉发展. 由于过 境公路叠加过境交通、 城镇对外交 通、镇区内部交通多种功能,内外干 扰严重. 随着小城镇经济及机动化 水平的提高, 这样的道路布局严重 影响交通效率及交通安全, 也在实 质上降低了小城镇生活的品质. 将公路 请出去 ,以 窄马路、 密路网 重构小城镇交通格局成为 导则的选择.根据导则要求,后期规 划的公路不应再穿过镇区, 已有公 路穿越镇区的城镇不应再沿公路布 局发展, 有条件的镇未来应将穿镇 公路改线至镇区路网的边缘或外 围.镇区内部道路要结合地形特征, 合理确定网络尺度, 尤其要增加支 路和巷路,营造公共生活空间. 基于小城镇交通出行特点,导 则还鼓励小城镇划定慢行分区,结 合水系、绿地等特色资源建设滨水、 沿绿化带的慢行休闲道路, 构建系 统化的慢行交通体系. 强化本土风貌特色 让美丽乡村留住 乡愁 城市建设缺乏特色一直是社会 关注的焦点问题, 不同地方相似的 高楼大厦和广场绿地, 常常让人身 处其中却又不知何地.在镇村中,这 样的情况也频频出现. 摒弃小城镇 原有布局, 盲目搬用城市规划中的 功能分区的做法让不少小城镇也陷 入千城一面的窘境.乡村中,重视经 济发展, 忽视传统风貌保护的情况 也并不罕见, 阻碍了乡村特色的发 扬. 乡村振兴,留得住乡愁是关键. 导则编制人员在对村庄进行了大量 走访调研后,提出了 保护村庄历史 文化资源,尊重村庄传统风貌,不鼓 励盲目将村庄风貌城市化, 不鼓励 牵强地照抄照搬异地村庄风貌 的 村庄风貌规划原则. 青岛地处滨海丘陵地带, 地形 的差异使村庄形成四种不同的风貌 特色.在崂山、大小珠山等山体周边 的青山人家,村庄依山就势、层叠布 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