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此身滑稽 2019-07-05

1997 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时众弟子送给他的, 至今仍高高地悬挂于吴中如办公室的 墙上.这十六个字,是吴中如为人治学的真实写照.

2、 王超院士 王超,1958 年7月出生于江苏省滨海县,现任河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副校长,2011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超是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

973 计划 项目首席科学家, 兼任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 水利部科技委员会委员、 中国环境学会水环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水利学会环境水利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等,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和《水资源保护》学术期刊主编,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第

四、五届编辑委员会执行编委等.先后在国内外核心 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300 余篇,其中 SCI 收录

100 篇,EI 收录

120 篇,出版著 作6部,主编国家水利行业标准

1 部.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

973 项目、国家

863 项目、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数十项,并获 得系列创新性成果. 凭借突出的科研成果, 王超共获国家与省部级科技奖

12 项,

82 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 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 项,国家科技进步二 等奖

2 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1 项和技术发明一等奖

1 项,江苏省科技进 步一等奖

2 项,环保部科学技术一等奖

1 项,江苏省和水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3 项.

1984 年,王超毕业于河海大学农田水利系并留校担任辅导员,一干就是

8 年.王超说,这8年是他积淀和思索的重要时期,正是因为与学生的亲密接触, 让他获得了许多学术上的鲜活灵感.王超博而多专,他跨越了很多专业,本科学 的是农田水利,硕士、博士阶段学习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博士后研究的是水文 地质.在南京大学博士后出站时,由于科研能力突出,南大想让他留校工作,并 给予了相当诱人的条件, 但是王超意识到自己的根在水利,所以还是选择回到河 海,成了河海当时的

7 位 特聘教授 之一.之后,王超还到荷兰和美国进行了 交流.30 年来,王超从助教到院士,从辅导员到副校长,一直没有放弃钟爱的 水环境教学、科研岗位. 王超其实是个发明 达人 ,是位高产的 当代发明家 ,近年来获得授权国 家发明专利

30 余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 项,中国专利优秀奖

1 项,江 苏省百件优质发明专利

1 项.他的由

16 项技术发明组成的河流水质改善工程技 术系统,18 项技术发明组成的河湖生态护岸工程技术系统,以及

12 项技术发明 组成的生态修复与实验模拟技术系统, 为我国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转变提供了 重要技术支撑.在2011 年,他成为国家第六届 发明创业奖 特等奖的

10 位获 得者之一. 他的发明成果很多都成为了行业标准,他提出的城市人居环境适宜水 域面积率等值图,不仅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而且被全国

53 个城市采用, 纷纷列入规划和标准中. 王超解决了不同水动力条件下污染物输移过程的关键科学问题,集成了水利 与生态功能复合的水质改善技术系统, 构建了全国水资源科学保护和综合管理体 系,还形成了河网和湖泊调水引流工程的水质安全保障技术体系,提出了 水安 全、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 五位一体的城市水利综合建设模式.这 都是事关社会民生的重要水问题,在水环境治理领域具有革命性意义,他是位名 副其实的 护水 院士! 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超没有视作功成名就. 认真、认真、再认真,刻83 苦、刻苦、再刻苦 是王超在中国工程院征集院士座右铭时写下的一句话,朴 实的话语既是对其前半生严谨学风的总结,也是其今后工作生活的自勉.如今的 王超院士,他依然艰苦朴素,依然勤奋忙碌,依然刻苦钻研, 拒应酬,吃食堂, 常加班 仍然是他的名片.较之以前,他更关心青年学子的成长和青年教师的成 才.他上课堂,开讲座,参座谈,依然是一位受学生尊敬的师长,受同事景仰的 前辈,受同行夸赞的专家.他与广大学子分享自己的大学生活、奋斗历程以及世 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鼓励学子要敢于有梦、努力圆梦.他指点青年教师如何 提升科研能力、策划科技项目、凝练科研成果,要求青年教师做好成长规划.此外,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他积极为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建言献策.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