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bingyan8 2019-07-05

4000 米以上,空气稀薄,含氧量低,气候寒冷,全年 无绝对无霜期,大部分区域相对干旱,是人类和动植物生存的极限地带,甚至认为不适合人类长 期居住.其气候为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5 6℃―3.8℃,降水量 262.2―772.8 L, 蒸发量 730―1700 L. 三.经济社会发展十分落后.三江源地处偏远,交通不便,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基本上保持 着自给自足的部落经济社会特征,生产方式单一,整体发展相对落后,牧民生产方式具有浓厚的 原始性.牧民群众受教育程度低,劳动技能单一;

城镇及市场规模小、数量少,基础设施和公益 事业发展滞后、欠账较多;

产业结构单一,传统畜牧业占 60%以上,牧民大多数过着逐水草而居 的游牧生活,生产和生活的社会化、集约化程度低.牧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现代生产技能很低. 四.贫困问题十分突出.全区贫困县数量占全省贫困县的 56%,16 个县中

14 个是国家或省 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人口占当地农牧民总人口的 63%,是青海省乃至全国贫困比例最高、 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贫困群体呈现整体性、民族性的特点,牧民群众的生 活质量很低. 五.藏传佛教氛围最浓厚.全区总人口 66.91 万人,其中农牧业人口 52.53 万人,占78.5%. 民族构成以藏族为主,占90%以上,尤其非城镇人口基本上都是藏族,而且全民信教,宗教氛围 浓厚. 六.维稳任务十分繁重.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核心,连接西藏自治区以及四川和云南藏区, 处在与境外敌对势力进行反分裂、反渗透、反破坏斗争的前沿,在维护藏区稳定、民族团结、社 会和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也是境外敌对势力利用生态环境、宗教文化等进行渗透、破 坏的重点地区.

二、实施生态移民的社会背景

2005 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 ,确定了生 态移民、退牧还草、退耕还林、生态恶化土地治理、小城镇建设等

13 个项目.三江源这样一个 特殊的高寒地区实施生态移民,具有明显的生态和社会背景. 一.自然因素:全球变暖导致气候异常,生态环境急剧变化.这里地处世界 第三极 , 自 然生态原本极其脆弱,而近几十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活动的影响,生态变化程度加 速,出现了草地退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沙尘暴增多等自然灾害严重,以及江河断流、草原 鼠虫害猖獗、生物多样性萎缩等一系列生态问题.据统计,中度以上退化草地面积已达 1.87 亿亩,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 58%;

其中严重退化的次生裸地(黑土滩)面积 4,244 万亩,占可利用 草地面积的 15%;

沙漠化土地面积 4,400 万亩,且每年以 7.8 万亩的速度扩展.陆地生态系统恶 化,冰川萎缩、雪线上移、沼泽旱化、湿地缩小,源头产水量逐年减少,大批湖泊干涸,不仅黄

17 河下游断流现象时有发生,甚至于源头数次断流,危机到亿万民众的生产生活用水.如1997 年 黄河断流

7 次226 天,断流河段

704 公里,入海口处

300 多天干枯,仅仅给山东省就造成了

135 亿元的经济损失;

2003 年12 月2005 年5月,黄河源头鄂陵湖出水口出现历史上首次断流,三 江源生态再次敲响了警钟.黄河源头的玛多县,30 年前曾有湖泊

4 千多,现仅存

1 千多个,锐减3/4,由此导致有蓄养水功能的草场也退化了 70%(祁进玉,2011:52) . 二.人为因素:草原过牧超载和淘金等人类活动导致生态失衡,产生大批 生态难民 .三 江源地区牧民从事典型的草原畜牧业, 以家畜数量为财富象征的传统意识以及与此相关联的惜售 观念和忌杀生的信仰心理,加上人民公社化以来把牲畜存栏指标作为牧业经济发展导向的政策, 使得政府和民众共同追求牲畜头(只)的发展,帐房门前牛羊多就是幸福的传统理念又被推上新 的高度,致使草场超载过牧、过度利用草原的现象更为普遍,成为草场退化、生态失衡的因素之 一.而草畜矛盾又进而威胁着牧民的生存. 表2玛多县退化草场统计表 鼠害面积 退化草场面积 不能利用草场面积 缺水草场面积 面积 (万亩) 占总面 积(%) 面积 (万亩) 占总面 积(%) 面积 (万亩) 占总面 积(%) 面积 (万亩) 占总面 积(%)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