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人间点评 | 2019-07-06 |
萨博在最后的几年中饱受财务问题和所有权变动的折 磨.多年来,萨博的特洛尔海坦工厂总共制造了 万辆汽车,却最终难逃关 闭的命运,造成超过 名工人失业.萨博遭此厄运的根源在哪里?这个结局 是可以避免的吗?是谁造成了这一切? 萨博的失败说到底是市场过于狭窄的失败.当萨博沉浸于忠实用户对自己 的拥趸,以历史上一系列卓越而创新的产品为荣时,它的运作模式却日渐僵化. 面对竞争对手的步步紧逼, 萨博所属的细分市场不再能够给予萨博足够的成长空 间.再加上从来不超过 万辆的年产量,定价又不能太离谱,萨博所占领的这 部分市场实在太狭窄,不足以支持萨博的运营.萨博 临终 前的几年中和保时捷 的产量差不多, 但竞争对手奥迪不但产量是萨博的近十倍, 而且还极大的受益于 大众集团提供的管理平台分享和规模效益. 简言之就是, 萨博占了两个极端 保时捷的产量和奥迪的价格.这显然是不能长久的. 许多人会把萨博的悲剧归咎于通用一系列不称职的品牌管理之举.我们认 为,这样的控诉过于简单.尽管在属于通用的 年里萨博几乎年年亏损(除了 、 和年) ,通用却仍然一直支持着萨博,在这一点上通用没有功 劳也有苦劳.但通用规模生产中档汽车的定位,和萨博面向个人、技术复杂、品 位高端的市场定位, 总是有那么一点格格不入. 萨博方面一直抵制通用试图让其 量产的意图,也拒绝与欧宝共同开发车型以增加规模效益.此外,萨博所处的细 分市场竞争对手都过于强大,比如说奥迪,它的品牌价值中既有个性化的低调, 又有创新的技术, 最终使得萨博成为一个产量又低、 车子也不是那么出彩的边缘 化品牌. 豪华品牌和它们更加主流的母公司之间有着既微妙又关键的关系,必须发 现深藏在汽车之下的协同一致, 同时又不破坏品牌的独特性. 在通用和萨博之间, 这层关系处理的不是特别好, 最终萨博品牌成为了牺牲品. 大众和奥迪的关系与 此有着很大反差. 奥迪的母公司大众集团有着严谨的平台和零部件共享战略, 能 为奥迪提供模块化的部件和技术,奥迪可以从中自行挑选,自己 搭积木 组合. 如此一来就大大降低了开发新车的成本, 也让奥迪能以比竞争者更低的价格为用 户提供更多的车型选择. 萨博的故事不禁让人回想起另一家大型车企的垮掉,那就是 年倒闭 的 罗孚.和萨博一样,罗孚在从集团母体中剥离出来之后无法依靠自己的 力量维持运营.在萨博的事情上,和中国投资者的合作曾经让人信心满满,协议 看起来总是能即时生效, 但是从来没有真正实现过. 萨博应该不是最后一个消亡 的豪华品牌. 还有许多其他高端品牌被更大的汽车集团收购, 而这些合并通常不 是那么美满.联姻的成功关键不在于财务实力,而在两家公司之间的互补.许多 合作都是因此而破碎, 未来还会有更多. 压垮萨博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全球性的经 济危机. 年萨博的年产量从 万辆左右跌到仅仅 辆,之后再也 没有得到恢复,亏损在不断增加.通用自身在 年经历破产,意味着不得不 削减旗下一半的品牌, 几乎到了要关闭在欧洲的核心品牌欧宝的地步. 而萨博本 来就是通用欧洲最弱的部分,被出售或者关闭的命运是在所难免. 当世爵汽车(后更名为瑞典汽车公司) 年初接手萨博时,萨博的业务 已经是在勉强维持运营了.新 是萨博唯一的救命稻草,一旦 的销量不如 想象的那样一飞冲天,萨博一个月内就陷入了资金链断裂. 年月,由于 萨博迟迟没有支付货款,供货商停止向萨博供货.从此之后,萨博就开始疯狂寻 找投资者. 有意向的投资者包括俄罗斯投资商 、 中国车企华泰、 青年汽车和中国汽车经销商庞大.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最终都未能实现.最终通 用拒绝让萨博所拥有的技术和工艺秘密落入中国的竞争者手中, 这一举动给萨博 彻底判了死刑. 中国是通用第二重要的市场, 如果允许中国的潜在竞争者得到自 己的技术,那么通用真是商业意识尽失了. 统观当代汽车行业,以萨博所能要求的价格已经无法继续支撑个人化的设 计了.如果用户的钱袋满满,那么车企即使产量较小也能够生存下去.如果用户 没那么有钱,那至少用户数量得上来.遗憾的是,萨博的用户两者皆不具备. 萨博的故事可能很快又将上演.其他面向小众市场的小型豪车制造商也同 样面临着腹背受敌的尴尬境地,一边是产量高的豪车制造商(如奥迪、宝马和奔 驰) ,它们年产量都能达百万辆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