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GXB156399820 2019-07-08

90 周年院 庆即将到来之际, 复旦新闻学院名师 叶春华教授与学生的书信选编 《千封 信笺载师道》 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 版, 并在复旦新闻学院举行首发式. 叶春华老师写给学生的信, 均按 照时间和姓名分门别类归进不同颜 色的文件夹里, 有些信纸已然发黄. 打开其中几封, 字数少的几百字, 多 则四五千字.虽是手写, 却也整齐划 一, 少有修改的痕迹. 这些信中, 有些是回答学生提出 的疑难问题, 有些则是为他们所写的 文章及编排的版面提意见.回信时, 叶老师时常会先打底稿, 再反复修 改.一次写不完的信件, 就分几天 写.有些信件明明写完了, 隔几天又 想到什么新的内容, 便重新誊抄一遍 补充进去. 他曾经

4 次去信, 为一位毕业生 所办的一个专题版面出谋划策, 手稿 逾两万字;

他也亲手替学生整理素 材, 将万字的办报心得装订成册;

他 与求知若渴的姐妹, 以及她们身为矿 工的父亲长期保持着书信往来, 勉励 姐妹身处陋室, 志在四方;

他还不忘 奋战在一线的猫耳洞战士, 为他们寄 去了自己和爱人撰写的 《新闻业务基 础》 教材, 帮助战士们撰写烽火中的 英雄事迹…… 像这样的信, 有千封之多.一千 封信, 无法一并诠释.但字里行间无 一不透着一位师长放不下的惦念、 忍 不住的关怀、 心比心的思忖.叶春华 教授的品格和他的那份身体力行, 犹 如一股清流汇入校园, 温润滋养了莘 莘学子. 叶春华深知, 有太多的学生, 等 待着有人去发现、 去栽培, 指引其道 路.因此, 他从不吝惜给任何一位愿 意认真学习的学生, 最热切、 最善意 的帮助. 对此, 叶春华老师的夫人连金禾 感叹, 回眸先生叶春华与学生通信的 前前后后, 那情景犹如一个个难忘的 电影镜头, 不时在脑海里滚动播放. 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长达

40 多年 的执教生涯里, 他收到学生的来信 多, 回信也多.但他究竟给学生写了 多少信, 我到

2007 年年底才知道. 记得那年冬天的一个下午, 我们正坐 在沙发上收看电视转播的足球比赛, 他突然神秘兮兮地给我出了一道考 题: '

你猜猜, 我40 多年来一共给学 生写了多少信? '

我连猜了三次, 他都 说不对.后来, 他伸出食指说: '

一千 封啦! '

无限喜悦之情写在脸上. 连金禾说: 凡是收到的信, 不论 是在校生、 毕业生, 还是新闻一线的 记者编辑、 新闻爱好者, 抑或是中学 母校的小校友和学生家长写的, 他都 妥为保存.他通常是摊开信笺, 用回 形针把信封和信夹在一起.有些信 他认为格外有意义的, 会在信封上画 个五角星, 或打个勾, 有的还写了内 容提要.凡是写过回信的, 他就在信 封上注明某年某月某日已复, 有些还 留有底稿或复印件.打开这些尘封 已久的信件, 信纸已泛黄变脆, 有些 回形针已是锈迹斑斑. 曾有人问起, 叶老师为什么要给 学生写那么多信?连金禾根据对他 几十年的观察和了解, 归纳出三个原 因: 把师生通信看做是师生交流和互 动的一个重要途径;

把师生通信作为 增进师生情谊、 建立师友情的一个重 要载体;

把通信当作为广大新闻爱好 者、 报社记者编辑、 中学生等提供帮 助和服务的一座桥梁. >

>

人物简介 叶春华,

1929 年出生, 浙江黄岩 人.1951 年考入上海复旦大学新闻 系,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