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梦里红妆 2019-07-11

1953 年到

1955 年, 我在中央文学研究所 (1953 年11月更名为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 现名为鲁迅 文学院) 学习.第一期和第二期学时最长, 是文学讲 习所的创建与蓬勃发展时期.从第三期起改办成短 训班了. 第二期招收 45名学员, 由全国各省市文联和作家 协会报上100多名备录人员.我的工作年限和革命经 历其实都不符合入学条件, 由于当时我已经有几个剧 本在省内报刊发表并由剧团演出, 抚顺市文联领导亲 笔修书力荐我是可塑之才, 我才被破格录取.当时我

18 岁, 年岁比我大一点的同学如邓友梅和孙静轩都 20多岁了. 同朋友谈起文学讲习所时, 都关心我们那时学什 么和怎样学.为了学员学习有所收获, 先任命诗人 田间为所长, 后任命教育家、 作家吴伯箫为所长.由 于当时国内政治生活和文艺环境都比较平静, 所以由 他们拟定的教学计划可谓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工程. 学习方法以自学为主, 就是坐下来整天读书, 系统地 学习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 在每个单元学习中都邀请 专家作专题讲课. 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单元时, 来讲课的都是重量级 名家, 第一位来讲课的是文化部副部长郑振铎.这位 上世纪

30 年代的著名国学大家, 身材高大, 头发后 梳, 前额饱满, 戴一副宽边眼镜, 腋窝里总夹个大皮 包.他围绕中国古典文学的诗歌、 小说、 戏剧、 俗文 学传统等讲了四次.郑先生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 他不时地说他在书摊上发现了什么什么古杂书, 每 部书都在几十册上下, 他用几天时间都一一地看完 了, 并谈出他对书的评价.我成天地读 《三国演义》 , 读了半个月, 还没有消化, 而郑先生读杂书, 读得不 仅神速, 还能作出定评, 我真是佩服之极.用现在的 话说, 那时郑先生在我心中就是个超人.再让我难 忘的是, 每次郑先生把皮包往桌上一放, 对下边的学 员一眼不瞅, 讲完课夹着皮包就走, 师生之间没有一 点交流, 所以学员只记住他讲了什么, 而对他的内心 一无所知. 讲中国古典文学的都是鸿儒: 李又然讲 《诗经》 , 游国恩讲 《楚辞》 , 冯至讲杜甫, 阿英讲元曲, 宋之的讲 《西厢记》 , 聂绀弩讲 《水浒传》 , 冯雪峰进行学习 《水浒 传》 的总结讲话……在这些大师级的人物的授课中, 给我留下很深印象的是游国恩老先生.当时他可能 50多岁, 但是在我们这些年轻人的眼里他已经是位老 人了.供职于山东大学的游国恩老先生是新中国成 立后中国最知名的 《楚辞》 专家.当时出版的有关 《楚辞》 的著作大多出自游先生之手, 也就因为他是中国 传介 《楚辞》 的第一人, 讲习所才特意从山东大学请老 先生来北京授课.游国恩每次讲课都是从济南坐火 车赶到北京.他个头不高, 但是总有几个年轻的、 身 高于他的助手陪在他的身后助他讲课.老先生圆脸, 腰杆挺拔, 尤其是那声音, 如铜钟一样发声洪亮, 在讲 台上一站, 朗朗地背诵一段 《楚辞》 , 眼神即刻明亮, 他 开始进入屈原营造的气氛中.在几个小时里, 他忽而 声高忽而声低, 一直游走在神秘、 怪异、 美丽的诗的境 界中, 一时他就变成了屈原, 好像是他写作的 《离骚》 《天问》 , 是他投进了汩罗江.在容纳几十人的讲堂 里, 学员们寂静无声, 大家像面对屈原似的目不转睛 地盯望着这位完全屈原化了的教授.游先生的 《楚辞》 课无疑非常受大家的欢迎. 在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单元中, 重点学习的作品是 《水许传》 , 不分组别, 学员们都要埋头读这本经典著 作.当时讲习所对学员学习进程掌握得很严格.光 未然的秘书、 后任 《剧本》 月刊主编的颜振奋, 一时被 《楚辞》 迷住了, 他读书落后于教学安排, 为此受到严 厉的批评.所谓自学, 也是在管理下进行的.所以在 一个多月里, 在讲习所的大院中寂静无声, 人们的眼 睛都是盯向书中的一百单八将, 晚上的谈资也是宋 江、 李逵等梁山好汉的故事. 谁来讲 《水浒传》 呢?是时任中国人民文学出版 社副总编辑、 杂文写得极好、 被称为 鲁迅第二 的聂 绀弩.聂绀弩细高的身材, 脸颊削瘦, 不修边幅, 更不 讲排场.他讲课不登讲台, 就在第一排课桌前袖着两 手来回地游走, 嘴里叼支香烟, 一只眼睛被烟熏得眯 缝着, 似乎他还喝了一点酒.他与周总理在黄埔军校 是同事, 周总理曾戏称他是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