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赵志强 | 2019-07-11 |
后者又是前者的产物, 是对前者的理性总结与抽象反思. 史学实践的直接结果, 表现为各种形 式的历史撰著. 以上丰富的史学实践活动, 为王禹史学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活水源头, 而其史学思想又 在题材多样、 形式各异、 性质有别的历史撰著, 乃至诗文、 奏疏中都有不自觉的流露.
二、 秉笔直书、 不避强御的著史主张 王禹的史学思想较为庞杂, 举凡天人关系、 古今关系、 民族关系、 鉴戒意识以及直笔、 褒贬等中国 传统史学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命题, 几乎都曾为其论及. 尽管在此基础上构筑的体系, 尚欠完整严密, 且不 可避免地烙有传统社会时期的明显印记, 甚至屡有自相矛盾之处, 但其间仍不乏真知灼见. 而尤能彰显 王禹史学活动所蕴含的个性色彩, 当属根植于躬行直道的思想内核, 而生发出的直书实录精神. 不过, 王禹所高扬的秉笔直书的史学风格, 却与宋初史坛因循缄默的主流风尚大异其趣, 这在其时波澜不惊 的史学领域内, 多少显得有些另类和突兀. 王禹 赋性刚直, 不能容物 &
+) +! , 如其自谓: 某褊狷刚直, 为众所知, 虽强损之, 未能尽去. (王禹: 《答晁礼丞书》 , 《王黄州小畜集》 卷十八, 四部丛刊本) 其一生仕途多舛, 屡遭贬谪, 与此不无干系. 即如时人所言: 三 坐左官, 皆以直道. 王禹自身对此有清醒认识: 又谓吾之去职, 由高亢刚直者. 夫刚直之名, 吾 诚有之, 盖嫉恶过当而贤不肖太分, 亦天性然也. 而又齿少气锐, 勇于立事. (王禹: 《答丁谓书》 , 《王黄州小畜 集》 卷十八, 四部丛刊本) 然而即便政治上郁郁不得志, 他仍不改初衷, 所谓 屈于身兮不屈其道, 任百谪而无 亏! 吾当守正直兮佩仁义, 期终身以行之 (王禹: 《三黜赋》 , 《王黄州小畜集》 卷一, 四部丛刊本) . 其孜孜以求, 至死 捍卫的 道 , 实质上就是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 其诗有云: 吾生非不辰, 吾志复不卑. 致君望尧舜, 学业 根孔姬 (王禹: 《吾志》 , 《王黄州小畜集》 卷三, 四部丛刊本) ;
报国惟直道, 谋身昧周防 (王禹: 《闻^》 , 《王黄州小畜集》 卷五, 四部丛刊本) ;
人生唯问道何如, 得丧升沉总是虚 (王禹: 《放言诗》 , 《王黄州小畜集》 卷七, 四部丛刊本) . 又曾说: 古君子之为学, 不在乎禄位而在乎道义而已. 用之则从政而惠民, 舍之则修身而垂教, 死而后已, 弗知其 他 (王禹: 《送谭尧叟序》 , 《王黄州小畜集》 卷十九, 四部丛刊本) ;
位非其人, 诱之以利而不往. 事非合道, 逼之以死 而不随 (王禹: 《滁州谢上表》 , 《王黄州小畜集》 卷二十一, 四部丛刊本) . 可见, 受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的主导, 王禹 终生的志向是践行历代圣贤倡导的 道 或曰 道义 . 应当看到的是, 儒家学说的 道 或曰 道义 的弘扬与践履, 服从于 礼治 、 德治 和 人治 的基本 原则, 恪守君君、 臣臣、 父子的等级秩序, 强调忠君的绝对正确和主导地位, 并将之视为传统社会所有伦 理关系的起点. 忠 的实现又以正直为前提, 《吕氏春秋 ・ 孝行》 即称: 忠, 正也. 《盐铁论 ・ 刺议》 也有 以 正辅人谓之忠 的说法. 质言之, 忠 正 二位一体, 两者实际不可分割. 而在王禹二十年的宦海生涯 中, 其一贯奉行 用直道以事君 (王禹: 《谢除翰林学士启》 , 《王黄州小畜集》 卷二十五, 四部丛刊本) 的理念, 对于宋太 宗、 真宗的感戴之情刻骨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