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ok2015 | 2019-07-11 |
2 年体育的 学校局限 ,站在中国社会的宏观层面来反思青少年体育的思想和制度建设问 题,以从文化层面探究青少年体育的正向观念,从跨学科领域考察青少年体育的人格价值, 从资源供给角度来构建青少年体育的健康环境等.未来研究的展开,只有通过研究视角的 转向,并确定核心的研究维度,才能为中国青少年体育的发展奠定科学基础. (万炳军等,《体育科学》,2017 年第
10 期) 流动儿童的课外体育活动与社会融合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我国的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 规模不断增大,并形成了庞大的人口流动潮.同时,受阻于具有 社会屏蔽 性质的户籍 制度,这种人口流动深具中国特色,表现在产生了在职业和工作岗位性质上是工人,但是 在社会身份意义上仍然是农民的农民工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这被认为是当代中国社会和 经济最重要的变化之一. 使用2013-2014学年收集的 中国教育追踪调查 基线调查数据,本文探讨了流动儿童 的课外体育活动参与对社会融合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建立朋友 关系的比例较高,并认为大部分本地儿童会和他们交往,只有少数会歧视他们,从这三个 指标来看,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总体状况较好.当然仍然有一定比例的流动儿童在城市融 入中存在困难,表现在部分流动儿童没有建立与本地儿童的朋友圈;
部分流动人口认为本 地儿童回避了与他们的交往,并感受到来自于他们的言语攻击等社会歧视.第二,按照户 籍身份将流动儿童分为两类可知,在社会融合中,农村户籍的流动儿童面临着比城市户籍 流动儿童更为严重的困难,表现在城市户籍流动儿童比农村户籍流动儿童更可能与本地儿 童建立朋友关系;
而在对本地儿童是否与他们发生交往以及本地儿童是否歧视他们两个指 标上,农村户籍流动儿童也处于劣势,虽然这种差距并不大.综合三个指标可知,户籍制 度对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负面效应,既有地区分割的成分也存在着城乡分割因素.第三, 课外体育活动参与有利于城市户籍流动儿童建立本地交际圈,获得本地儿童的友谊,但由 于其它因素的影响,对农村户籍流动儿童的影响则不显著;
第四,无论是城市户籍的流动 儿童还是农村户籍的流动儿童,课外体育活动参与都能够有力的促进本地儿童与流动儿童 的交往,并减轻来自于本地儿童的言语攻击等社会歧视. 体育信息报导
3 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不仅是学界研究的热点,而且也是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现代化和城市化的核心议题之一.但是,由于制度建构障碍、资源配置失衡、个 体能力匮乏等原因,包括流动儿童在内的流动人口缺乏融入城市社会的能力,直至被 孤 岛化 .长期以来对流动人口的标签化和刻板印象,导致流动儿童虽然在城市中学习和生 活,但仍然被本地儿童及其它市民所排斥,流动儿童呈现出以血缘、地缘关系为主的过密 性社会交往和闭合性质的社交网络状态,难以达成融入城市的目的.课外体育体育活动作 为在学生群体中展开的活动,参与者之间的人际互动十分频繁,有利于形成了一个开放的、 平等的、友好的场域,促进本地儿童与流动儿童之间的交流,强化两者正面的情感体验, 消除刻板印象和社会歧视. 进而,本研究的政策意涵就在于:应进一步支持和鼓励流动儿童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增加他们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特别是与本地儿童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场地上共同参与 同一项体育活动的机会,扩大两个群体社会交往的空间,打破户籍制度的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