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会说话的鱼 2019-07-13

他开 始思考高海拔攀登与低海拔徒步两个市场 的发展趋势;

他心目中的偶像除了舅舅, 还 增添了登山学校一位考取了硕士的师 兄…… 尼泊尔地震后两年, 边巴顿珠第一次 登上了从儿时便向往、 却也给自己带来过 巨大恐惧的珠峰. 登顶之后, 他向父母立 下志向: 再苦再累, 职业生涯也要登顶

7 次珠峰. 对山峰的渴望引领他走出家乡, 而山峰 外更广阔的世界所蕴藏的选择, 使他没理由 不继续向上. 这是我的选择, 从没有后悔过.

2019 年在珠峰登山大本营, 边巴顿珠说, 青年 人, 就得去拼一拼, 不然怎么知道自己行 不行呢? 四十年间, 一场 对话 边巴顿珠喜欢看关于老一辈登山队 员的攀登视频, 每次看到他们通过珠峰海 拔约

8680 米的 第二台阶 路段时, 他都会 啧啧称奇.

1960 年, 王富洲、 贡布、 屈银华 和刘连满四人在这段曾被国外登山者视 作 不可逾越 的岩石路段搭人梯通过.

1975 年, 中国队在此处首次安放金属梯, 降低了攀登难度, 后被称作 中国梯 . 那里(第二台阶)特别险, 几乎是垂直 的岩石路段, 旁边就是悬崖. 边巴顿珠说. 没有 '

中国梯'

, 很难想象怎么通过. 这段被后辈登山者视作必不可少的梯 子, 就是

1975 年被桑珠和队友轮流背上珠 峰的. 虽然最初的梯子在

2008 年被新的 中国梯 替换, 但边巴顿珠觉得, 每经过一 次 第二台阶 , 踏在 中国梯 上的每一步, 都像与年轻时的登山前辈们进行对话. 在不同的时代, 这种对话一直都在进 行.

1982 年, 新华社记者郭超人在登山 报道作品集 《向顶峰冲刺》 的序言中写道, 从1960 年和

1975 年两次攀登珠峰以后, 在中国大地上诞生了数以千万计的新读 者 , 而新闻记者作为时代的记录者有义务 告诉读者, 曾经有一批与他们年龄相仿的 青年人, 是怎样无私和无畏地献身于祖国 和人民的事业的 . 我在自己的青春时代登上了珠峰, 为 祖国的事业毫无保留. 回忆往昔, 展望未 来, 桑珠感慨万千. 时代不同了, 现在的年 轻人能在登山事业中实现新的发展. 如果有机会, 我想对几十年前的他们 说一声辛苦了. 我会把他们奠基的登山精 神传承下去. 边巴顿珠说. 在另一个时代的同龄人身上, 这位

90 后 登山人看起来已经找到了如何在 山峰上, 以及如何在人生之路中不断向上 的答案. (王沁鸥 、 张宝亢 、 孙非) 新华社拉萨

5 月4日电 向上与珠峰有关的青春(上接

1 版) 加密直达全球主要客源地的国际航 线, 去年国际航线拓展到

74 条;

开通

14 条国际邮 轮航线. ........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