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阿拉蕾 | 2019-07-16 |
【论文】 泉州回民的穆斯林认同? 范可1本文论证泉州回民的历史经验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建构的、具有特殊意义的认同表达.在以下 的讨论中,笔者首先结合曾经调查过的两个社区,就泉州穆斯林的总体历史作一叙述,以明确当 地回民在中国穆斯林史上的特殊地位.继而,本文将深入讨论两个回民社区所具有的不同经历, 以及这些经验与不同外在环境差异之间的某种相观性.笔者认为,地理条件虽然不是构成文化多 样性之唯一要素,但它的不同却可以使相关社区的历史和人文景观呈现出独特的发展途径.在本 研究的第三和第四部分里,我们将看到,中共建政后因应国家营建(state-making)的需要所推出 的社会政策及其实践是如何对日后地方上出现的认同政治埋下伏笔;
以及,泉州回民社区是如何 在国家政治的影响下重新建构认同并赋之以特定的伊斯兰表达形式. 文章的讨论与分析支持了笔 者的一个基本假设:如果国家没有实施对少数民族的特殊政策,今日中国之民族形貌(ethnic configuration)与表述(ethnic representation)将全然不同.本文无意对此政策进行价值评判,而 是期待通过事实的陈述与分析使读者领略社会主义中国的某种现代性实践, 及其对民众生活所产 生的影响. 泉州穆斯林的历史地位 比之中国其它地区,泉州穆斯林历史可谓相当独特.学界普遍认为,对泉州回民历史的理解 应与中古时期之 海路穆斯林 (Maritime Muslims) 联系起来考虑, 他们的历史与泉州港的兴衰 密切相关(Gladney 1998;
Fan 2001a, 2003;
庄景辉 1993;
范可 1990)
2 .泉州港的勃兴与世界整 体历史直接挂钩, 作为历史上的一个商埠, 泉州主要是在横跨欧亚非大陆的阿拉伯帝国崛起之后, 挟日益频繁的海上贸易而发展起来,并因此而扬名于世.然而,就中国国内学界而言,除了地方 历史的文化多样性内涵之外,泉州的历史地位还在于当地高度发达的儒家文化.因此,研究泉州 的地方穆斯林史必须考虑到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因素.前者,涉及到泉州回族的先民.他们在 这一地区的活动使我们了解到:今天我们称之为 回族 的族群,有一部分人的祖上是通过海路 来到中国的.这部分人与随元朝远征军经由欧亚大陆来华的中亚和西亚穆斯林有所不同:他们主 要是从事贸易的商人.而构成陆路来华之外国穆斯林的基本职业成份则是士兵或者工匠.他们是 今日大部分回族人口的先民. 了解上述这些对理解泉州回民的特殊性十分重要.我们必须考虑到这一点:作为商人或其它 贸易从业者,他们的活动更具独立性.同时,当时侨居当地的外国人,彼此间也未必形成具有一 定整合程度的群体.这点,与由陆路从军或随军来华的外国穆斯林十分不同.这部分人事实上组 成整合程度相当高,以及在某种程度上军事化的社区,并因此而最终形成今天我们常见的回民聚 ? 原载于吴天泰(主编) 《族群与社会》 ,台北:五南图书公司
2005 年版,第203-230 页;
并收入范可《他我之 间――人类学语境里的 异 与 同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 年,第2-29 页.
1 作者为美国华盛顿大学人类学博士,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2 其它有关泉州回民渊源的讨论主要见于陈国强等人编的两部论文集((陈国强 1990o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