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阿拉蕾 2019-07-16

21 居区(参见林长宽,1996) . 儒家文化在闽南地区的高度发展则直接刻划了泉州回民的特性, 亦即与当地汉族居民互动之 紧密性,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全面汉化.尽管有的学者因其它考虑避免或反对使用 汉化 一词

1 , 笔者仍然认为, 在理解中国历史上族群关系的问题上, 这一概念不仅不可避免, 而且极具操作性. 当然,前提是我们必须将这一概念作中性的理解.虽然,汉族内部存在着巨大的地方性差异和不 同方言,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各地域汉族之间有着许多共享的东西.陈寅恪(1993)以传统士大夫 的价值观延引《白虎通义》 ,将传统 三纲六纪 当作汉文化的核心内容来理解,这大抵是没有 错的. 在俗民生活的层面, 这一跨地域共享的价值主要地通过各种仪式性活动而得以体现. 其中, 以葬仪为最.华琛(James Watson)甚至将此同所谓的 中国认同 (Chinese identity)和中国性 (Chineseness)联系起来考虑(Watson 1988, 亦见 Cohen 2005:5) . 事实也证明,历史上许多地方的民众很早就有了某种 汉 文化认同.泉州回民所保存的 主要编撰于明p清两代的族谱就有许多涉及回汉关系的文字.当然,与这类概念有关的文字大量 地见于谱牒可能与元时的人口等级类别有关.因为时至今日,当地人有关族群性的话语往往会提 到元朝.有些泉州回民就有他们的祖先是为皈依伊斯兰教的汉人之说,原因是元时有所谓 汉人 不入宫 的条律.换言之,他们的祖先是为了科举当官才决定成为穆斯林的.这种说法显然与事 实不符.汉人在元代社会地位虽逊于蒙古、 色目 者,但绝非不能为官.这部分回民有此传说 恰恰反映了他们的汉化和曾经变更认同的历史事实. 显然,如果以对伊斯兰教的虔信程度来比较不同区域回民的穆斯林特质的话,那么,回民 或回族,作为一个族群,在许多方面是很不一致的(Gladney 2003,1991) .张承志在他的《心灵 史》一书中指出:苏非神秘主义(Sufism)之所以能在西北边缘之地弥漫,正是因为那些地方最 缺乏传统的儒家士大夫文化氛围(1995s5) .林长宽也指出,回民的汉化程度与儒家文化强盛在 地理区域上的分布基本一致.东南乃儒家文化鼎盛之地,故而该地之回民汉化程度较深;

而最伊 斯兰化者均处西北,那是儒家教化最弱的地区(1996) . 有些对泉州回族历史与文化的专门讨论支持了上述假设(范可 1990,庄景辉 1993,郑振满 1990,Fan 2001b: chapter 3).通过论证宗族组织的建立和士绅集团在泉州回民社区中的出现,这 些研究强调了宗族建构与回民的汉化或转换认同之间的关系. 费孝通 (Fei 1953) 与瞿同祖 (Ch'

u 1962: 169-75)都认为,获取 功名 在传统中国社会里具有特殊的意义,其价值取向与士绅阶 层的形成直接相关.可以这么认为,某地的士绅势力是否强大与当地教育是否普及成正比.我们 因此得以理解泉州之地回民社会文化变迁的途径.另外,通过比较同一地区中不同回民社区的历 史经验,我们可以进一步确证,即便在泉州境内,回民的文化变迁也存在着不同的类型,它们与 相关社区是否在历史上出现过士绅集团或阶层有关(Fan,2003) . 如前所述,泉州回民这一特殊群体的形成与泉州港有关.当地回民的先民多为来华经商的穆 斯林,他们的际遇与后来泉州港所经历的变故息息........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