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紫甘兰 | 2019-08-11 |
6 责任编辑: 刘秀娟 2010年12月22日 星期三 专题(上接第5版) 这一时期, 鲁院在教学方面进行了多形式、 多方面的探索, 使鲁院经历了一个具有实践意义 的经验积累期.
这种探索不受学历教育的约束, 与文学发展同步, 灵活机动, 可以随时针对班别 的不同, 根据鲁院的办学传统与特色, 设置更符 合作家需求的课程, 从而使鲁院自身的办学理念 得以扩展. 从1991 年至
2001 年, 鲁院举办了
23 期各种 类型的文学创作班 (一个月以内的短训班不计算 在内) , 包括: 文学创作进修班
18 期;
影视文学专 业班
3 期;
文艺学・文学创作 硕士研究生创作 班 1期;
文学创作研究班 1期.这十年来, 鲁院坚 持办学特色, 取得了显著成绩,
1200 余名作家曾 在鲁院深造, 其中不乏一大批优秀的文学创作人 才、 文学编辑工作者.不少人的作品在
90 年代 多元共生、 众声喧哗的文学创作格局中占有一席 之地.经过在鲁院的学习, 很多学员的文化视野 和创作水平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有的学员 在学习期间创作潜质凸现, 大部分人是在结业 后, 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学习, 创作上有了突破, 相 继创作出了一批有影响、 有特色的作品, 在文坛 上的地位和影响日渐突出.这一时期鲁院的办 学状态可以概括为 坚持与探索 ――在坚守高 标准办学方针的前提下, 在大量、 丰富的办学实 践中, 进行了积极探索, 积累了丰富经验, 也锻炼 了教师队伍. 三2001 年2月, 金炳华同志调任中国作家协会 党组书记后, 视察的第一个作协直属单位就是鲁 院.他在听取院领导的工作汇报、 并了解了鲁院 的历史和教学现状后, 指出鲁院现行的办学状况 和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当前形势发展的要求. 同年, 全国第五届青年作家创作会议筹备会议召 开.会议期间, 金炳华同志在起草大会报告稿的 研究会上正式提出了在鲁院举办中青年作家高 级研讨班 (简称高研班) 的设想.这些设想包括 教学规格的提高、 教学方式的改进、 教学思想的 深化、 教学机构的调整以及教学设施的改善等 等.其中最根本的变化, 就是明确提出了要坚决 摒弃收费办学的路子, 走上由国家出钱资助作家 学习和创作的途径, 也就是重新恢复到新中国成 立初期中央文学研究所的办学模式上去.举办 高研班的设想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注, 丁关 根同志为此作了专门批示, 充分肯定了这个设 想.时任中宣部常务副部长的刘云山同志亲往 鲁院考察座谈.在鲁院的校舍修缮以后, 丁关根 同志亲自来鲁院进行视察, 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作 协和鲁院的同志, 使大家充分认识到了举办高研 班的意义. 中国作协党组对高研班的举办提出了具体 的办学指导与要求, 要求每年举办两期, 每期
50 人, 时间不少于
4 个月, 并要求鲁院将每一期的 教学计划和每一阶段的课程目录报送作协党组 与书记处审批.2002 年9月9日, 鲁迅文学院首 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正式开学.中宣部副 部长李从军同志,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 副主席金 炳华同志出席了开学典礼并讲话. 自2002 年9月开始, 到2010 年底, 鲁迅文学 院已经举办了
14 届高研班, 培养学员
700 多名. 这些学员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在当前国内文坛 上有较大影响力的作家.他们中不少人得过各 种全国性的文学奖, 如 茅盾文学奖 、 鲁迅文学 奖 、 五个一工程 奖、 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 '
骏马奖'
、 全军文艺新作品奖 等.他们绝大 部分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不少是一级作家, 或 者拥有高级职称, 很多人具有硕士或博士学历, 有的在本地区的文学界或者文化界还担任领导 职务. 高研班的教学设有马列文论、 国情时政、 大 文化与文学专业四个板块, 始终围绕 高水平 来 开展工作.高水平的课程, 来自高水平的见识、 高水平的成就和高水平的实践, 学院在选择教师 时尽可能多地聘请国家级专家, 尤其是院士、 著 名作家、 学者和国家部级以上的政府官员讲课. 比如: 外交部部长李肇星、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 会副主任朱之鑫、 国务院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梦 奎、 国家气象局局长秦大河、 国家宗教局局长叶 小文、 外交学院院长吴健民、 著名红学家周汝昌、 著名电影导演谢飞以及中国作家协会领导铁凝、 王蒙、 陈建功、 高洪波等等都曾经来院授课. 教学计划中还为学员们安排了丰富的社会 实践和采风活动.在高研班每个学期的中间阶 段, 学院都要组织全体学员利用一周左右的时间 进行社会实践.为了做好这项工作, 学院进行了 周密、 精心的安排.每次社会实践均由学院领导 带队, 教学部与其他部门的教师也要参加, 与学 员一同外出进行社会调查和采访活动.
2008 年, 李冰同志担任中国作协党组书记、 副主席以来, 同样给予鲁院高研班以大力支持, 并对鲁院的作家培训工作作出了更为全面的总 体性布置.实践证明, 高研班的举办是适应时代 潮流需求之举, 是在我国政治、 经济、 文化事业全 面发展和全面繁荣下作出的战略性举措, 是我国 改革开放以来所呈现的盛世景象的反映.以鲁 院为依托, 集中国内一批优秀的中青年作家, 为 他们举办一种既带有学习性质、 又带有研究性质 的学习班, 推动他们的文学创作, 同时让他们对 中国文学发展方向进行探讨和思考, 无疑具有重 要意义. 高研班的举办获得了巨大成功, 产生了重 要、 广泛和良好的影响, 在文学界和全国作家中, 高研班得到了高度评价.学员们反映这个 世界 上独一无二的班 办得出色, 体会到 世界上还是 中国对作家最好 , 众多中青年作家和其他文学 工作者越来越热切地希望来院学习.实践证明, 中宣部和中国作协举办高研班的决策是完全正 确的. 成绩属于过去, 工作着眼未来.今后在相当 长的时期内, 鲁迅文学院将继续以办好高研班为 中心任务, 同时开展多类文学培训工作, 着力于 我国优秀人才的培养和文学生力军的建设, 进一 步发挥鲁院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重要作用, 力争 为我国文学事业作出更加卓越的贡献. 第一次文代会结束后, 我就被留在了新成立的 文协 (全称是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
1953 年第二次文代会时改 名为中国作家协会) .我们几个搞创作的人, 被编成了一 个创作小组. 创作组没有具体创作任务.我除了为报刊写点短篇 小说外, 主要时间是看书.在根据地时没有这样的条件, 主要是没有书, 现在当然要抓紧这个时机学习了.不久之 后, 听说文化部把原北平艺专改成了美术学院, 同时正在 筹建戏剧学院和音乐学院.我猜想一定也会成立一个文 学院, 那样我就有了一个学习提高的机会.创作组好多同 志和我有同样的想法.可是经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