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yn灬不离不弃灬 2019-11-15
高纲1502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27053 社会发展学 南京大学编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Ⅰ 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社会发展学》课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本科段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该课程内容涵盖了发展与发展理论的含义、现代化理论(上):发展经济学、现代化理论(下):发展社会学、依赖理论、世界体系论、发展理论的近况与评析(上):从传统争论到综合汇流、发展理论的近况与评析(下):从 华盛顿共识 到《北京共识》、建立一套新的发展理论、从复因或然论看中国改革开放20年(1978-1998):回顾与前瞻、全球化及改革开放与持续发展等内容.因此,它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应用性较强、更加具有宏观性、战略性和全球思维的课程.

二、课程目标 《社会发展学》是一门研究发展理论、社会变迁与进步的课程.本课程的目标是学习各种不同类型的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理论,掌握依赖理论、世界体系论以及发展理论的近况,学会对发展理论进行辨析,并运用新的复因或然论,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全过程、对全球化及改革开放与持续发展,进行全面的分析.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考生能够在更加宏观的全球化层面,分析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把握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从而拥有发展性、全球性的思维和视角,更好地提升和丰富学生在各个层面的视野. 本课程的目标: 1.学习和掌握现代化理论的不同视角、派别及其内容. 2.熟悉依赖理论、社会体系论及发展理论的发展演变的全过程. 3.学会运用不同的理论,对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分析.

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区别 《社会发展学》是自学考试社会工作与管理的专业课程,与专业的许多其他课程有着密切的关系. Ⅱ 考核目标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四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四个能力层次是递进关系,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 识记(Ⅰ):要求考生能够识别和记忆本课程中有关社会发展学的相关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够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进行正确的表述、选择,这是是低层次的要求. 领会(Ⅱ):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社会发展学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并能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做出正确的解释和说明,这是是中等层次的要求. 简单应用(Ⅲ):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社会发展学课程中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中的一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综合应用(Ⅳ):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社会发展学课程中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中的多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Ⅲ 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章 导论:发展与发展理论的含义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掌握发展的基本涵义及其特点;

了解导向变迁的性质、现代化的含义;

明确理论与发展之间的联系和世界三分论.应重点掌握的是发展的基本涵义、社会变迁的特点、发展指标的区别、世界三分论及其演变等内容.

二、课程内容 1.1 发展、现代化和社会变迁 1.1.1 发展的含义及其变化 发展 一词的含义可追溯至古希腊.在古希腊哲学思想中,发展是指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社会在内)自然演化的过程,而这个演化过程是有其内在机制和规律的.不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发展 一词的含义又起了一些变化.首先,发展是用来专指第三世界国家有计划地学习和借鉴西方现代化的经验,以便提高人民生活和科技水平.由过去所指的 自然演化 一变而为 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稍后,即自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由于石油危机爆发及受到日本和 亚洲四小龙 发展的冲击,一些欧美先进国家出现了经济危机.撒切尔首相和里根总统分别推出了不同的发展计划.

(一)导向变迁及导向变迁研究的起源 欧美学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开始系统地钻研导向变迁的问题.导向变迁在中国历史上早已有之,分别是战国时期的 商鞅变法 及宋朝的 王安石变法 .

(二)导向变迁的性质 只有在经得起检验的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决策者才能对社会作出正确的诊断及设计出一些合乎实情的发展策略. 1.1.2 现代化的含义 现代 系指西方社会中世纪以后至19世纪的一段历史时期.现代化的具体变化包括:包括封建王朝的没落、神权的退缩、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科技的发展和理性逐渐取代迷信等. 现代化 一词蕴藏双重意义;

一是指西方社会历史上的一个自发变迁过程;

二是指第三世界国家有计划地向欧美先进国家学习的过程.而 现代化理论(modernization theory)的兴起就是为了探讨第二个过程. 1.1.3 社会变迁的含义 社会变迁是社会思想和行为模式文化、结构和制度的演变过程.其一,社会变迁带有时间性,指上述各种社会现象在某一时限内的变化而言.其二,社会变迁的涵盖面甚广. 1.1.4 小结 社会变迁可以分为两大类:自发变迁和导向变迁. 1.2 发展指标 指标 是指以数量化或易于运算的方法表达一些抽象概念的内容和特征.过去国民生产总值(GNP)、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及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是三个最经常为国际机构和一般学者采用的指标.现在,这三个指标已分别为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所取代.前两者用来测量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而后者则用来显示发展的速度. 为了弥补上述指标的缺点,一些国际机构和学者又提议兼用其他指标. 1.3 理论与发展理论 1.3.1 什么是理论 一般而言,理论是由一些 界定因果关系 或 铺陈事实 的语句组成的.所谓界定因果的语句亦可称为 概推 (generalization),它是用来界定两个或两个以上 变量 的关系的,例如, 发展水平越高财富分配越趋平均;

反之亦然 . 1.3.2 什么是发展理论 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在于探讨下列三个问题: (1)什么因素促使一些先进工业国家走上富裕繁荣之路? (2)什么因素导致第三世界国家陷入贫穷落后的困境? (3)怎样帮助第三世界国家脱贫致富? 1.3.3 为什么要学习和钻研发展理论 (1)发展理论不是一门纯粹的理论科学,它是以应用为主的.因此,发展理论不能像传统 钜观理论 (grand theory)一样,只注重建立 抽象的概念架构 (abstract conceptual framework)和进行脱离具体情况的分析. (2)导向变迁并不意味着领导阶层或技术官僚们在策划加速社会变迁的步伐时,可以任意妄为,罔顾客观事实和条件. 经常在社会发展领域出现的误区.一是盲目应用或照抄照搬理论.二是忽略社会发展规律,罔顾客观事实和条件,任意改变社会发展的方向和速度. 1.4 世界三分论、第三世界与经济发展 所谓世界三分是指:(1)第一世界(First World),包括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2)第二世界(Second World),包括以苏联为首的东方共产主义国家;

(3)第三世界(Third World),包括一些不属于前述任何一个阵营,散布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国家. 1.4.1 第三世界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及其演变 第三世界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始于在印尼万隆召开的不结盟会议.1964年,第一届 联合国贸易及发展会议 在瑞士日内瓦举行,这次会议对第三世界来说具有双重意义. 经过10多年的发展和变化,第三世界更难以达成共识和行动一致了.到1997年,15国集团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高峰会议,对可能出现的 新帝国主义 加以警惕和不满. 1.4.2 把第三世界作为援助对象 1.4.3 第三世界(低度开发国家、亚非拉国家)与经济指标 世界银行(World Bank)在1996年以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准则,把全球国家划分为高、中、低三等: (1)低收入国家,其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725美元以下;

(2)中等收入国家,其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介乎726~8955美元之间;

(3)高收入国家,其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8956美元或以上. 凡处于中等及低收入的国家(共165个)都被称为 发展中国家 .其余的国家则被称为 经济发达国家 . 1.4.4 小结 上述有关第三世界的讨论,可以归结为三个内涵.其一是名称的交替使用,其二是始终不是一个统一的实体,并出现小集团化特征,其三,既牵涉国内因素又受国际因素掣肘.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发展的含义及其变化 识记:①发展含义. 领会:①发展的含义及其变化;

②发展与导向变迁.

(二)现代化 识记:①现代及现代化的含义.

(三)社会变迁 识记:①社会变迁的含义及特点. 领会:①发展、现代化和社会变迁三个概念的关系.

(四)发展指标 识记:①指标的概念;

②指标的变化及表达内容.

(五)理论 识记:①理论定义.

(六)发展理论 识记:①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领会:①学习与钻研发展理论的原因.

(七)世界三分论 识记:①世界三分论的内涵;

②以经济指标划分第三世界的标准. 综合应用:①第三世界作为政治实体的演变过程;

(八)小结 识记:①第三世界的三个内涵及其具体内容.

第二章 现代化理论(上):发展经济学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掌握各派现代化理论缘起的共同背景,了解发展经济学的缘起因由与过程、发展经济学的学术渊源、内容、派别、争论以及它的不足之处.

二、课程内容 2.1 各派现代化理论缘起的共同背景 现代化理论缘起的背景可归纳为两个层面:全球发展趋势和国际政治对垒.首先,从全球发展趋势说起.二战后,欧亚参战国家面对的迫切课题莫过于复兴与重建.其次,从国际政治对垒或 地缘政治 的层面看,战后国际上出现了两个敌对的阵营:一是以英美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

二是以苏联为首的东方共产主义阵营. 2.2 发展经济学(1):导论 亚当・斯密、马尔萨斯等人对经济发展这一课题均有过详细的论述及最后一部著作:密尔的《政治经济学原理》. 2.3 发展经济学(2):缘起因由与过程 首先,西方经济学家在美国政府推出庞大的战后外援计划期间――1947-1951年推行 马绍尔计划 (Marshall Plan)期间――受到重用.稍后,即40年代末50年代初,随着世界政局的变化――殖民地的衰落和东西冷战的升级,经济学家又再次受到重用. 2.4 发展经济学(3):学术渊源 发展经济学肇始于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亚当・斯密认为,一切经济活动都建基于土地、资本与劳工三项生产要素之上.但有了这些要素并不等于经济就会自动发展起来.在亚当-斯密心目中,资本的积累与投入才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不过,由资金投入而增加的产品或劳务所带来的效益要透过市场来体现,否则,增产就意味着仓库积压和浪费资金,对发展有害而无益.亚当・斯密又认为,市场的扩展除了可增加销售额外,同时还可以刺激生产技术的改进、促进分工和提高生产率. 1848年密尔出版了《政治经济学原理》,它标志着古典经济学时期的终结,同时也显示了一个新纪元的开始.在此之前,古典经济学家只注重富国济民之术;

自密尔开始,发展与分配问题同时受到重视. 自密尔后,新古典经济学家集中探讨 市场机制 、 价格 和 边际效用 等微观经济学课题,而经济发展的研究就被中断了近100年. 发展经济学除了上承前人的理论和观点外,同时还吸收了一些成功发展的经验.例如,战前苏联实施的五年计划――它曾有效地使苏联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提升到一个与西方社会接近的水平;

其次是凯恩斯的干预政策――凯恩斯于30年代世界经济大衰退时期提出扩大财政和公共开支来刺激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的政策;

最后,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由中央政府协调物资分配和管理的成就及战后美国协助盟国复兴与重建的成功经验.概括言之,上述具体的成功发展经验不仅为日后欧美支援第三世界国家脱贫和发展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参考,同时还为经济发展理论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启示和理据. (1)要打破传统社会的束缚或突破 低度发展的恶性循环,就必须由政府带头改革或积累资本;

(2)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战争或经济混乱期间)由中央政府集中调动人力和物资是有效和可行的;

(3)适当行政干预可以填补市场机制(如供求决定价格)的不足. 综上所述,发展经济学的学术渊源有二个:一是古典经济学理论,二是新古典经济学理论. 2.5 发展经济学(4):内容、派别和争论 2.5.1 新古典经济学对发展的看法 首先,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一个奉行 私有制和自由市场 的社会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具体言之,这个主张可演绎为下列五点: (1)生产资料私有制――国民经济的构成应以私营企业为主;

(2)商品和劳工自由流动,以确保其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3)价格、利润和薪酬的起跌应以市场机制为主导;

(4)在市场机制及价格杠杆的运作下,经济增长的成果会顺流而下惠及普罗大众. (5)对外门户开放,使各类商品、金融和劳务自由进出国门,这样,在 比较优势 (comparative advan................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
大家都在看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