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山南水北 2019-08-27

②对称之美;

③团结与温情;

④对乡村的坚守. 16.(6分) 迷路 的原因:①对乡村的背弃;

②被城市拒绝和抛弃.意义:表现现代人在追求新生活过程中的困惑,强调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生活不要丢掉过去美好的东西. 17.(8分)(1)实写( 瓦松 名称及药用功能)、虚写(梦中 瓦松 )两方面.原因:与瓦 能冲洗出乡村旧事 形成呼应,更能表达出对童年乡村生活的怀念. (2)表现 我 对 瓦 的一往情深,使文章更有亲切感;

点明主题,表达 我 灵魂归乡的愿望. 向日葵冯亦代 看到外国报刊登载了久已不见的梵・高名画《向日葵》,以3900万美元的高价,在伦敦拍卖成交,特别是又一次看到原画的照片,心中怏怏若有所失者久之;

因为这是一幅我所钟爱的画. 记得自己也曾经有过这幅同名而布局略异的复制品,是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买的.有天在陕西南路街头散步,在一家白俄经营的小书店的橱窗里看到陈列着一幅梵・高名画的复制品.梵・高是19世纪以来对现代绘画形成颇有影响的大师,我不懂画,但我喜欢他的强烈色调,明亮的画幅上带着些淡淡的哀愁和寂寞感.当下我花了四分之一的月薪,买下了这幅梵・高的精致复制品. 我特别喜欢他的那幅《向日葵》,朵朵黄花有如明亮的珍珠,耀人眼目,但孤零零插在花瓶里,配着黄色的背景,给人的是种凄凉的感觉,似乎是盛宴散后,灯烛未灭的那 种空荡荡的光景,令人为之心沉.我原是爱看向日葵的,每天清晨看它们缓缓转向阳光,洒着露珠,是那样的楚楚可怜亦复可爱.如今得了这幅画便把它装上镜框,挂在寓所餐室里.向日葵衬在一片明亮亮的黄色阳光里,挂在漆成墨绿色的墙壁上,宛如婷婷伫立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特别怡目,但又显得孤清.每天我就这样坐在这幅画的对面,看到了欢欣,也尝至寂寞.以后我读了欧文・斯通的《生活的渴望》,是关于梵・高短暂一生的传记.他只活了37岁,半生在探索色彩的颠狂中生活,最后自杀了.他不善谋生,但在艺术上却走出了自己的道路,虽然到死后很久,才为人们所承认.我读了这本书,为他执著的生涯所感动,因此更宝贵他那画得含蓄多姿的《向日葵》.我似乎懂得了他的画为什么一半欢欣、一半寂寞的道理. 解放了,我到北京工作,这幅画却没有带来;

总觉得这幅画面与当时四周的气氛不相合拍似的.因为解放了,周围已没有落寞之感,一切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但是曾几何时,我又怀恋起这幅画了.似乎人就像是这束向日葵,即使在落日的余晖里,都拼命要抓住这逐渐远去的夕阳.我想起了深绿色的那面墙,它一时掩没了这一片耀眼的金黄;

我曾努力驱散那随着我身影的孤寂,在作无望的挣扎.以后星移斗转,慢慢这一片金黄,在我的记忆里也不自觉地淡漠起来,逐渐疏远得几乎被遗忘了. 十年动乱中,我被谪放到南荒的劳改农场,每天做着我力所不及的劳役,心情惨淡得自己也害怕.有天我推着粪车,走过一家农民的茅屋,从篱笆里探出头来的是几朵嫩黄的向日葵,衬托在一抹碧蓝的天色里.我突然想起了上海寓所那面墨绿色墙上挂着的梵・高的《向日葵》.我忆起那时家庭的欢欣,3岁的女儿在学着大人腔说话,接着她也发觉自己学得不像,便嘻嘻笑了起来,爬上桌子指着我在念的书,说 等我大了,我也要念这个 .而现在眼前只有几朵向日葵招呼着我,我的心不住沉落又飘浮,没个去处.以后每天拾粪,即使要多走不少路,也宁愿到这里来兜个圈.我只是想看一眼那几朵慢慢变成灰黄色的向日葵,重温一些旧时的欢乐,一直到有一天农民把熟透了的果实收藏了进去.我记得那一天我走过这家农家时,篱笆里孩子们正在争夺丰收的果实,一片笑声里夹着尖叫;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