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GXB156399820 | 2014-03-22 |
2.通过添加锯末、营养助剂、改良油泥蓬松度,调节氮磷比,研究菌剂对环境调控因子的适应性,建立了典型黄土塬油区油污土壤的微生物修复环境条件;
3.应用技术开发:研发出投菌地耕式技术、复合菌剂-SBR处理工艺和耐旱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对高、低浓度油污土壤进行梯度处理后,可以达到油污土壤综合排放标准. 技术经济指标:1. 发表论文20篇,其中SCI论文4篇,EI论文2篇,CSCD论文9篇;
出版著作1部(科学出版社);
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申请公告1项(即将授权).2. 筛选出8株具有区域特色的高效石油降解菌,应用GC-MS 指纹谱图 测试技术,利用生物演化参数,研究了降解菌株对石油不同组分的生物演化及降解规律,构建出优势菌群,各菌株能很好适应本源环境,生存能力强,共生伴生关系密切,有效降解油污土壤.3. 采用投菌地耕式技术先对5%-10%油污土壤降解至2%后,再利用耐旱植物进一步修复,最终含油率可达0.3%左右,达到GB4284-84的要求,取得了关键技术运用的重大突破与创新. 应用推广情况:项目研发的投菌地耕式技术,复合菌剂-SBR处理工艺,以及植物-微生物生态恢复技术在长庆油田公司油污土壤处理与修复中进行了推广应用,构建的高效降解菌群为长庆油田公司提供了功能菌种,在企业治污方面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该技术成本约600-800元/吨,与传统治理油田污泥工艺技术成本相比可降低40-60%,在长庆二厂、六厂、十一厂等每年处理井场油污土壤5000多方,年增收节支总额共1800万元,并在紧急漏油事故处理中发挥积极作用;
对实现油气田清洁生产、可持续发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深远的社会和环境意义.实现了油污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显著促进了行业科技进步. 完成人对项目主要贡献: 陈丽华,项目的总体规划和主要方案设计的总负责人.利用生物演化参数研究了降解菌株作用下的生物演化及降解规律研究,优化了降解优势菌群体系,在环境因子适应性研究及现场修复效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是成果登记表的第一完成人,在本项目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同期工作量的80%.发表SCI3篇,EI2篇,CSCD10余篇,参与发明专利2项;
专著1部. 周立辉,合作单位项目负责人,对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技术,SBR技术做了积极推广,是成果登记表的第二完成人,在本项目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同期工作量的50%.参与发表EI1篇,CSCD核心论文1篇,主持授权发明专利2项. 雒晓芳,项目主要实施人,负责微生物各菌株的筛选及性能研究、混合菌剂制备、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研发等,是成果登记表的第三完成人,在本项目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0%.参与发表SCI论文1篇,EI 2篇,CSCD 8篇,专利1项,专著1部. 王冬梅,项目主要实施人,在高效石油降解混合菌群构建、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增效、强化修复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是成果登记表的第五完成人,在本项目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参与发表CSCD核心论文4篇,专利1项,专著1部. 杨琴,项目主要参与者,对修复技术的推广做了大量工作,在本项目研究中的工作量占50%.参与发表SCI1篇,EI1篇,CSCD2篇,专利2项. 赵敏,项目主要参与者,对修复技术的推广做了大量工作,在本项目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30%.参与CSCD论文1篇,专利2项. 常沁春,负责项目的组织协调,组织现场应急事故处理等工作,为项目的现场试验与技术推广工作做出了贡献.参与著作1部.参与了技术报告的编写,参与该项目的技术鉴定和测试.在本项目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30%.参与CSCD论文1篇,专利2项. 孙万虹,项目主要参与者在强化修复技术方面进行了氮磷含量及不同处理的降解研究,在本项目研究中的工作量占30%.主持发表SCI论文2篇, CSCD 1篇. 肖朝虎,项目主要参与者,在投菌法地耕式处理技术方面进行了不同处理对陇东地区油污土壤的降解研究,在本项目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30%.参与发表SCI论文1篇, CSCD 2篇. 李海玲,项目主要参与者,在修复技术的应用方面做了一定工作,在本项目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20%.CSCD核心论文2篇. 主要知识产权情况等内容:1. 发明专利 修复黄土塬区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复合菌剂及修复方法 .2. 发明专利 一种适合提高油田含油污泥生物降解率的微生物营养配方 . 项目三 项目名称:新型固相微萃取法研究甘肃地区有害物质自环境至生物的残留与迁移 申报奖种:科技进步奖 完成单位:西北民族大学、会宁县亿源养殖有限公司 完成人:李佳、师永清、刘娟、王彦斌、乌兰、何进国 项目简介:本项目旨在推动环境及食品中有害物质(农药、环境激素等)的检测方法及标准的提升与发展,属于环境和食品分析检测学科样品前处理方向,制备的新型功能材料不仅适用于环境检测领域,对于分析化学、催化、食品安全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制备三种新型多壁碳纳米管/氧化物中空纤维(MWCNTs-Z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