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雷昨昀 2016-06-18

率先发现了中国人光加剧性皮肤病的关键致病基因,突破了光加剧性皮肤病遗传学在国际领域研究的瓶颈;

成功实现了产、学、研、用,研发出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功效性医用护肤品,解决了光皮肤病临床治疗的核心问题;

创建的光皮肤病防治新模式明显提高了疾病有效率,从21.25%提高到88.75%,显著降低了复发率,从56.25%降至10%,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团队先后获云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中国侨界突出贡献奖1项和云南省十大科技进展,主编及参编出版学术专著15部,发表SCI收录论文65篇(最高影响因子11.47),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成果在全国2000多家医院并通过电商等方式服务于全国200多万患者,自主研发的功效性医用护肤品近三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4.22亿元,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近十五年来,团队取得的主要创新成果有:

一、创建了国际样本量最大、覆盖病种最全的光皮肤病样本资源库,成为国内外该领域研究的开放性公共平台 . 团队以云南病源为基础,组织全国

54 家医院,收集了全国光皮肤病,如:皮肤癌、多形性日光疹、光加剧性皮肤病痤疮等国际上较为完整的

12 种病种,并采用 RURO FreezerPro 管理软件建立了1.5 万例含有皮损及血清病人的样本库,已发展为国内外该领域公共研究平台,如美国 Henry Ford Health System、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国内外研究机构利用此资源库样本和本团队合作,开展光皮肤病流行病学及基础研究.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IF=6.314)等杂志.团队发展成为 全国痤疮研究中心 、 全国光医学及皮肤屏障研究中心 .

二、光皮肤病致病机制研究在国际上有重大突破,为光皮肤病防治及新产品研发提供了新的靶点. 1.丰富和发展了皮肤屏障学说:揭示了皮肤屏障受损是光皮肤病发生的共性机制,创新地提出了修复皮肤屏障是光皮肤病防治基础的新观点.该观点被写入 中国痤疮诊治、中国黄褐斑诊治 等诊疗指南,已在皮肤领域广泛推广,并为采用云南植物研发恢复皮肤屏障治疗光皮肤病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2.在早期利用候选基因策略对云南汉族痤疮病例开展了易感基因研究基础上,在国际上率先发现光加剧性皮肤病-中国人重型痤疮2个新的易感基因:11p11.2 和1q24.2 上DDB2 及SELL 基因导致重型痤疮患者出现皮脂溢出、炎症及疤痕的临床特征,为采用云南植物防治痤疮提供了新靶点.成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IF=10.742). 3.揭示了皮肤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从分子水平阐明紫外线诱发皮肤癌的机制与其通过DNA-PKcs/mTORC2 复合物激活PI3K/Akt/mTOR 信号通路有关;

利用首创的日光性角化病组织模型,从组织水平阐明TGFβ1/Smads 信号通路是皮肤原位癌向恶性鳞癌转化的重要信号通路,为皮肤癌防治提供新靶点.成果分别发表于Molecule Cancer(IF=5.13)及Arch Dermatology Research(IF=2.3). 4.首次建立光加剧性皮肤病-黄褐斑新的四种分型诊断新技术:发现黄褐斑的发生除了存在色素合成障碍外,还存在血管因素,并在传统的玻片压诊检测技术基础上联合皮肤CT、皮肤镜等新型皮肤美容诊断技术,提出了黄褐斑在临床上存在四种不同的类型及分类型优化治疗的理念,解决了临床治疗有效率低的难点问题.团队首席专家何黎教授受邀在第三届东亚皮肤科大会做特邀发言. 5.首次证实颧部褐青色痣是一种独立色素痣,创建了颧部褐青色痣与黄褐斑的鉴别方法及治疗原则,同时证实了容易与黄褐斑诊断混淆的颧部褐青色痣是一种独立色素痣,其痣细胞来源于神经嵴,建立了颧部褐青色痣与黄褐斑鉴别的临床及组织学标准,为临床颧部褐青色痣采用调Q 激光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提高了临床黄褐斑及颧部褐青色痣的临床诊断准确性.结果发表于Pigment Cell Melanoma Research(IF=4.344).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