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GXB156399820 | 2018-06-04 |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取得显著进展,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信息化发展水平指数达到0.79. 1.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初步建成.因地制宜,统筹城乡和区域宽带协调发展.到2015年,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超过2.7亿户,其中光纤入户超过7000万户,城市和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基本达到20兆比特每秒(Mbps)和4Mbps,部分发达城市达到100Mbps,有条件的地区实现光纤到村.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达到6500吉比特每秒(Gbps).3G网络基本覆盖城乡,用户数超过4.5亿,LTE实现规模商用.互联网网民超过8.5亿人.基于互联网协议第6版(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实现规模商用.县级以上城市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实现数字化,80%实现双向化.应急通信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2.国民经济信息化水平再上新台阶.制造业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关键工序数(自)控化率达到7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信息技术综合集成应用达到中等收入国家领先水平,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显著提升.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初步建成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信息服务体系.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超过18万亿元,网络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超过9%.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系统软件、关键元器件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集成电路芯片规模生产工艺达到32/28纳米. 3.电子政务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作用更加显著.以国家电子政务传输骨干网为基础的统一电子政务网络基本形成,中央部委和省级政务部门主要业务信息化覆盖率超过85%,地市级和县区级政务部门分别平均达到70%、50%以上.电子政务服务不断向基层政府延伸,基于互联网的政民互动逐步普及.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框架基本形成,社会信用、综合治税、市场监管、社会保障等一批重大业务协同应用取得实效,电子政务技术体系和运行机制日臻完善. 4.社会事业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互动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初步形成支撑教育现代化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建成规范可共享的电子健康档案与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覆盖70%以上的城乡居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实现全省范围内即时结报.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到8亿,基本实现社会保障 一卡通 . 5.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防护和应急管理能力持续提高,网络信息内容管理体系、信息安全协调机制更加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基础性工作全面推进.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掌握一批事关国计民生的关键核心技术,初步建成安全可控的信息安全产业体系.安全可控关键软硬件应用比例大幅提升,基本形成技术、装备、系统和服务一体化支撑能力.
二、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一)促进工业领域信息化深度应用. 围绕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全方位、多层次推动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覆盖渗透、应用集成和融合创新. 1.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全面普及.深化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的应用,大力推广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促进研发流程变革和模式转型,实现多专业、跨企业研发协同创新.加快生产装备数字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推广原材料工业集约化、装备制造业智能化、消费品工业精准化生产方式.全面普及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客户关系等管理信息系统,加快推动经营管理现代化进程. 2.推动综合集成应用和业务协同创新.促进研发、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信息集成和业务协同,推动企业从单项业务应用向多业务综合集成转变.以集成应用支撑业务流程优化,促进组织结构合理化、运营一体化和决策科学化.推动信息化应用从单一企业向全产业链协同创新转变. 专栏1 智能工业推进工程 推动建立协同研发体系.深化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应用,加快工艺设计数字化和绿色化,推进工艺知识管理和智能专家系统建设,提升工艺仿真和优化能力.加强产学研资源整合,以多专业协同和跨企业协作为重点,建设协同共享的研发设计体系.推动高端装备研发设计多学科综合优化. 加强企业信息技术改造.加强嵌入式系统和先进过程控制系统的研发和应用.以企业关键工序自动化生产线升级为突破口,实施底层生产装备和制造网络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改造升级,深化现场总线、无线传感技术应用,推广自动化仪表和数字化检测设施,加强过程信息采集、管理和分析优化系统建设,提高生产过程可控性和管理精细度,提升产品质量,降低能耗物耗和污染排放. 开展集成系统应用创新示范.开展企业综合集成应用示范,以主要行业大型企业为重点,推动企业加强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流通等业务环节的集成创新.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跟踪、反馈系统,构建决策智能化平台.开展产业链协同创新应用示范,完善行业骨干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和现代物流管理体系,推动跨企业资源整合,建立健全行业龙头牵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共享的协作机制. 3.加快制造业服务化进程.推动制造企业完善研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