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黑豆奇酷 2019-07-07

二、无别而见,即是正见. 《中论》云: 自知不随他,寂灭无戏论,无异无分别,是则名实相. 又说: 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无生亦无灭,寂灭如涅. 《罗T罗赞般若母》云: 无可言思般若度,不生不灭虚空性,各别内证智行境,三世佛母我敬礼. 等,如是而说.此是说甚深义,不应怖畏而出不敬之语.否则,仅显露自己内心之意外,谁也无力否认殊胜胜义,且将产生违逆大乘法无量过失. 如是离戏实相,真实中无有所缘境,那将如何亲证呢?《入中论》云: 不生是实慧离生,此缘彼相证实义,如心有相知彼境,依名言谛说为知. 即如此说,在从本以来离绝戏论的实相境中退尽一切戏论网的智慧,乃是无有境与有境二者而光明、极难诠表的自性.以上述之义,故作是说: 胜义非心境,心者是世俗 .此即宣说:胜义本非心之行境,何以故?因自前有行境之心者,许为世俗有境.如是即说明: 胜义者,离一切所缘行境;

未离如是行境,则成世俗 .以此, 以无二现之心现证 ,并非仅仅表面上言说,实已抉择无有二现而亲证的方式故.对于欲知胜义者,此极关要.未如是知而说 以无二现之心所亲证境,即是胜义性 ,然仅此点自证识亦有,他论中承许故,将不成极致抉择胜义.因此, 前句是立宗、后句为能立 乃印度诸释所说,是说甚深义故,极为应理. 如是,以有相的所缘行境之心――世俗者,不能衡量胜义自相,说此亦无过.即:自前有相的行境之心,未远离二现戏论之故,于亲证胜义,全无心与境相,或无取与能取自性,是说此义.如是以观察实相正理也能证成故. 此外虽承许: 若是世俗谛,则以彼不能衡量胜义 ,但于此宗并无 胜义谛成毕竟无 、 无二谛别别安立 及 胜义成非圣者能量 等任何过失.因为:总凡安立二谛的方式,诸大经论中说有二种不同轨则,是何者呢?

(一)观察实相胜义量和观察现相名言量所得之义,分别立为二谛;

(二)实相、现相不同的境与有境,立为世俗谛;

实相、现相相同的境与有境,立为胜义谛.如是二轨中,彼宗许后轨故.其义为:凡世俗谛,定不能衡量胜义故,然不成量彼之心及胜义毕竟无,以智慧是胜义有境,又成具胜义谛名者,以此成立故.此宗也许二谛是 遮一之异 . 因此,若不知诸大承许的差别,则定遭致不谙如海宗义、偏执一隅的井蛙之诮,于智者殊非庄严.如是承许,也与月称菩萨所许极其相同.如云: 由有支所摄的染污无明增上之力,安立世俗谛. 又说: 见彼虚妄,及见胜义真实. 与此关要一致.而如此说,真实义中寂灭境与有境等一切所缘行境的胜义自相,欲宣说彼时,说其非圣智之境也无相违.经中也说: 真胜义谛,超过具一切胜相一切智境. 又云: 是身语意所行境性者,则彼不入胜义谛数,成世俗谛性. 又如经云: 胜义谛者,尚非心识所行,况复文字. 等.若对此等说法,心想: 一切所缘既已退尽,有何所证呢? 不应说此未现离戏方而仅显露自己内心意想的文句,自诩秉持甚深经藏,此唯以有违甚深法义的自过,暴露人前. 若对演说无缘、离戏等,都加以谛实、胜义等简别后,实际唯以寻思者心中所易现者来释经续一切诸义,此诚属不应.大乘经不共所诠义并非寻思所能思议,超越情量的胜智行境尽皆沉没已,唯以分别识所行境为了义,此是否为奉事大师和圣法?还当深思. 为此之故,在我这等寻思者的观察前,虽也现出种种知境,然每当略作论释时,对彼等论义如此解释,除依照昔日具眼诸大德所说而秉持外,于彼明明未说者,丝毫也不得自创新说――我是如此甚为殷重而考虑的. 世亲阿^黎曾云: 大师世眼久已闭,堪为证者多散灭,不见真理无制人,由鄙寻思乱圣教,自觉已归胜寂静,持彼教者多随灭,世无依怙丧众德,无钩制惑随意转,既知如来正法寿,渐次沦亡如至喉,是诸烦恼力增时,应求解脱勿放逸. 忆及此语后,我也唱和一偈: 为时逼迫如我者,已说深义知音稀,然佛知我心意净,心向大师与圣教. 如上所述,对于 胜义非心境 见如此承许故,不见有任何违害.譬如你说 胜义非二取识之境 ,对此说 以二取识抉择胜义定不应理,非其行境之故 时,承许加简别为 胜义自相非二现妄心之境 ,如此宣说则无过.如是解说 胜义非心境 ,实际也是说全无境与有境之见而亲证,不成否认一般所说的 是境 之义故.随作何说,若不依文而依义,则说所许相同. 因此,若说 观察胜义谛是否是所知时,与观察胜义中有无时,二者未作区分 ,亦属无义.以此处说 非境 和观察胜义中是否是境后说 非境 ,成一关要故.其义如何?若以观察胜义之识进行审察,则不成立胜义是境.如是以观察胜义之识及亲证境之实相完全相应的胜义有境――圣智,都得不到 见境之相 ,因胜义中如何抉择彼,需以现证胜义之智衡量彼故,胜义中若观察,不可得境,如是以亲证胜义智慧亦不见境相,二者要点一致故. 因此,如若否认 胜义非心境 此一关要所许,则成已许胜义中真实性有所缘义.如是抉择胜义与圣智亲见的状况,说其关要为一,对此斥责未分时位,颇显粗劣.如同《宝积经・菩萨藏》所云: 胜义中圣者慧及智前,任何法若知、若断、若修、若当现前,全无所住. 月称菩萨言 依名言谛说为知 ,也间接显示了真实中超越证及能证名言.《显句论》云: 诸圣者之胜义,是无所说故,(胜义中)无有何者为应理、非理,对此岂有戏论? 《入中论自释》云: 今当说胜义谛.然胜义谛非言说境故,非分别境故,不能直接显示,当以闻者自能领解之譬喻明彼体性. 又云: 天子!真胜义谛不能显示.何以故?以一切能说、所说、为谁说等法,于胜义中皆是无生.诸法无生故,无可宣说. 又云: 是故缘真实义之智,全无有性、无性,自性、他性,实、非实,常、断,常、无常,苦、乐,净、不净,我、无我,空、不空,能相、所相,一性、异性,生、灭等差别,以彼自性不可得故.如是思择真实义时,唯诸圣者方是正量,异生则非. 《入中论自释》又云: 由此无欺诳故,是胜义谛.此唯是圣者各别内证. 如是所说般,一般凡有承许,则按二谛随一承许,别无其他,然而此处非仅如此粗义,若知有极细精义,则具大义. 以上说为例后,对自、他宗寻求真谛的众人,因饶益之心再稍作解说: 初业者依据正理已断定 法无自性 ,及(从内心)现出 彼无自性与缘起为一义 后,专于现空双融状如水月之殊胜定解策发精进,此为至要,故当依彼而串习. 其时所解悟者与诸法实相为近似,然未超出分别相状之境――仅为同分胜义.对此,不应教导: 唯此即是般若波罗蜜多,此外再无究竟. 若如是教导,则对唯是识之行境、似现的般若持为了义,尔后对全无分别的智慧――真般若之义不得趣入,且对入彼之正道――于无所遮立之义无改而安住修等,因背离之故,乃至爱重未舍自见,离戏真般若将不于心中生起. 是故,以带有定解 缘起法无自性 之相状的心,虽见诸境相犹如水月,但也只是与圣者后得如幻定解相似,此仅是近似真实义的正见.还需想到:定中的行境是离绝戏论、超出言思的真实胜义本面;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