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戴静菡 | 2019-09-13 |
1 仁义之道
3 文艺的价值向度
8 将众包与开放式创新结合起来
12 从傅园慧受热捧看国人为何不幸福
14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治经济学解读
16 开掘中华美学的当代价值
19 新样态史料推动历史学研究
21 平面媒体与智库应深度融合
25 ・自然科学・ 大数据时代:如何守护我们的数据安全
29 天地携手追寻量子奥秘
32 墨子 号:让量子科学 照进 生活
38 胡予濮:揭开GGH密码的神秘面纱
41 ・中国高等教育・ 双一流 后,高校改革何处去?
45 创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50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推进 十三五 时期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53 创新管理制度为人才 松绑
58 地方高校公共外交大有可为
61 完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机制
63 新媒体时代大学文化建设的协同性
65 回归大学之本
68 学者谈影响高校教师去留决定因素:工作满意度
70 通识教育的实质是价值观教育
74 本科教学的本质是学术活动
76 上大学,培养这两种能力最重要
80 ・读书时间・ 读史何以使人明智
83 阐释中国价值观的厚重之作
85 互联网时代,我们为什么还要读书?
87 纸质书是文学传承最基本形式
92 ・大讲堂・ 《诗经》的经典地位与现代价值
95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助推 中国话语
103 ・人物春秋・ 百遍思君绕室行
111 尹韵公:行于当行之时
116 ・人文科学・ 文化自信的来源和底气 黄海来源:《光明日报》2016.
8.10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及文化自信.在今年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 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自信,将文化自信提到与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并置的高度,并用 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概括了文化自信的作用和地位.那么,作为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的文化自信到底源自何处、底气何在呢? 文化自信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强大文化基因.不忘本来,方能赢得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的本来.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其固有的根本.这个根本,就是其文化.中华民族拥有5000年文明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历经劫难而浴火重生,这一文化血脉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最强大的文化基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博大而精深, 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的爱国情操, 天下大同 的人类情怀, 修齐治平 的心性修养, 天人合一 的境界追求, 民惟邦本 的政治理念, 民贵君轻 的民本思想, 和合 的美好理想等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和道德理念.这些思想、精神、追求和理念历久而弥新,在不断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展现出巨大的文化光辉,焕发出强大的文化生命力,是中华民族最独特的性格气节、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最根本的文化基因,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正因为有着如此强大的文化基因,中华民族能够在世界文化激荡和世界民族先进之林中充满坚定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源于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所迸发的持续文化动力.不忘初心,方能继续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这个初心.中国共产党成立95年以来,在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武装下,顺应历史潮流、勇担历史重任、敢于作出巨大牺牲,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领导中国人民打败了压在自己头上的各种反动派,使中华民族改变了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整个国家实现了团结统一和繁荣富强.党和人民在伟大斗争中孕育出了一种改天换地、不畏艰险、勇于牺牲、敢于担当的革命文化.这一文化迸发出生生不竭、代代不息的文化动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矢志不移、不断前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
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革命文化时至今日仍然是我们行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征程中的持续文化动力.今天,我们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但我们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深层次调整,协调推进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着力践行 五大发展 新理念、顺利实现 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是新的时代条件下一场涉及利益调整、体制变革、社会转型和观念更新的新的伟大实践和革命.这场革命 开弓没有回头箭 ,艰难险阻只能一个个去克服,深水险滩只能一个个去跨越.只有不畏艰险、勇于牺牲、敢于担当,坚持问题导向,增强进取意识,才能一往无前、继续前行.正是因为革命文化所迸发出的文化动力,中华民族才能够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中,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充满坚定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源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指向的科学文化方向.不失方向,方能引领未来.这个未来,就是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不仅要充满理论、道路和制度自信,更要充满文化自信.正是因为我们发展出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凝聚人类文明成果、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得我们能够走出一条植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走出一条坚持 和而不同 的和平崛起道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政治信念、市场意识、社会理念、公民伦理和人本精神等层面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与价值,是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最佳支撑.我们在面对各种文化价值的冲击和社会思潮的碰撞时,能够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坚持为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提供经验借鉴,打破 中国威胁论 和 中国崩溃论 的西方话语偏见,发出和传播我们自己的价值理念,为人类文明作出我们的独特贡献.正是这种科学的文化方向,我们才能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充满文化自信. 仁义之道 ――中国传统社会之信仰 周国林 来源:光明日报2016.7.4 近几十年来,中国人的信仰问题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受一些外来学说的影响,有人认为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没有信仰的国度之一,还有人据此对中国的未来作出悲观的判断.揆诸史实,说中国历史上没有西方基督教式的宗教信仰则可,断言中国古代没有自己的信仰则实在令人不敢苟同.除了宗教信仰,还有文化信仰,是对某种文化价值的体认、信奉和遵循.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社会中,仁义之道就是广大民众生活的准则,是他们生命中的信仰. 圣哲之求道 信仰是人对自身存在意义的本体性关怀,是人类超越有限追求无限、超越现实追求理想的精神活动.借助于信仰活动来表征和实现自我超越,成为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有的和最高的精神标志.商周时代,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天神天道信仰.春秋战国时期处于人类轴心时代,老子、孔子等思想家立足人文价值的探索,正好具备实现思想突破、完成人类自我超越使命的历史条件.对于自己的核心思想和信仰,他们都用一个 道 字来表达. 从《论语》一书中,可见孔子对 道 极端重要性的认识.他认为,相比于 道 ,吃饭穿衣皆不必太计较,君子应该操心的是 道 的寻求与实践,这样生命才有价值和意义;
即便闻道后马上会死去,也在所不惜.如果 道不行 ,不如 乘桴浮于海 (《公冶长》).孔子的这种心理活动就是一种自我超越,体现了人类使现实存在状态趋向于理想的努力和冲动. 作为儒家创始人,孔子要求自己的学生成为君子儒,不要成为小人儒.孔子提出君子之道的内容是仁、智、勇三项,而以 仁 居首.至于仁的意蕴, 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为仁 等名言,人们已耳熟能详.孔子时常提到的诚信忠恕义、温良恭俭让等德目,都在 仁 的涵盖之下,并由此构成孔子之 道 : 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雍也》) 对于 道 之见诸行动,孔子及其门人有三点认识.一是 道不远人 ,即道离人们很近,应从身边做起,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述而》).二是 人能弘道 ,道的作用需要人去廓大,强调士人的责任.三是 天下归仁 ,期望所有人为仁由己,从而达到社会安宁的局面. 孔子之道,孟子是其身后最忠实的继承者和最坚定的推进者,其贡献主要在以下几点.一是将 义 提到与 仁 并列的地位.他在谈到 尚志 途径时说: 仁,人之安宅也;
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离娄上》)二是将仁义由个人生活推廓至政治领域.梁惠王询问何以有利于国家,孟子回答说: 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梁惠王上》)他还论证说: 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离娄上》)三是从性善论的角度论证 人皆可以为尧舜 .四是从人禽之别的高度论证必须 由仁义行 ,他说: 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尽心下》)又说: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离娄下》)此外,他同孔子一样,高扬士人卫道的刚强精神: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告子上》)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滕文公下》) 与孟子约略同时的荀子,对仁义之道同样有深入的阐发.荀子讲仁义之道,其特点是同 礼 联系起来: 先王之道,仁之隆也,比中而行之.曷谓中?曰:礼义是也. (《儒效》)又说: 故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 , 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圣王 (《非相》).荀子透彻的分析,使仁义之道的社会价值更为彰显. 儒家代表人物倡导的仁义之道,在《周易・系辞》中有一段经典的概述: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经过众多儒家学者的研习和宣扬,仁义之道在战国中后期已为不少诸侯国上层人士所接受,得到广泛传播. 贤达之弘道 汉高帝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刘邦自淮南至鲁,以隆重的太牢之礼祭祀孔子,开帝王祭孔之先河.从此,儒家学者开始对仁义之道不遗余力地加以传播. 在汉代传播儒家仁义学说的过程中,影响力最大的无疑是董仲舒.他在给汉武帝所上 天人三策 中,主要是从政治层面论道.他说: 道者,所繇适于治之路也,仁义礼乐皆其具也.故圣王已没,而子孙长久安宁数百岁,此皆礼乐教化之功也. 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他根据自己的天道观提出: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是以禹继舜,舜继尧,三圣相受而守一道,亡救弊之政也. 希望汉武帝 兴仁谊之休德,明帝王之法制,建太平之道也 .后来,他出任江都相,又有 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一段名言(《汉书》本传),在仁义之道的传播中影响深远. 到了唐代,韩愈以辟佛道、维护儒家正统地位为己任,有《原道》之作.他说: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是故生则得其情,死则尽其常,郊焉而天神假,庙焉而人鬼飨. 他认为只有实行仁义之道,人生、社会乃至鬼神,才能各得其所.其后,李翱又著《复性书》,探索人由情恶变为性善的途径,以使更多的人走上仁义之路. 儒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