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我不是阿L 2019-07-15
我看见了温柔水流里的一丝坚硬 教师教育学院 2010级卓越文 赵方竹 每个季节,都会收到好友寄来的一本书,在我们分隔在不同城市的三年里.

在绿色即将大片蔓延时,又收到了同为爱书人的他来自南国暖春的问候------一本柴静的《看见》如约而至.好友说,这是一本颠覆三观的书,带着一丝感恩,我翻开了书的扉页,我认真的读下去,真的想印证那句话. 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这本书,可是每一个篇章都不止读过一遍.文字有时比图像更深入人心,阅读总给人一种思考和灵气,最后以一颗泪水终结.而涕泪交加的原因,不是感动,是一种共鸣.一些说过的话,一些讲过的道理,碰在了你的心上,因为被揭穿、被看透的那种疼痛,产生了一种复杂的感情,那是所谓的共鸣.在这个躁动不安的年代里,总是有惶恐和纠结,唯有这种独白才能将内心湿漉漉的情感表达出来.读书总得把自己掏空,然后将作者的心情填充在内心,按作者的思想再活一遍,这样才能感受作者所感.而柴静用她的温婉并着执拗的文字和新闻,如同一股水流,露出一颗颗坚硬的石子. 不是很熟悉柴静,只知道她是从湖南卫视走进央视的主持人,她有一个节目叫"看见".很多人对她的评价是太感性,常做记者不该做的事.我让自己先不去理会别人的看法,因为读书不就是这样吗,在别人的故事中收获自己的人生,不执文字,但要思考.通过这本书,我开始了解柴静.这是一个外表很瘦弱,文静,温柔,知性的女人,在做新闻的时候却是一个坚韧的人.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不敢说我在大一的时候学过新闻,我眼中的新闻从来都是调查和报告,而柴静更多的是挖掘和思考.行走在赤裸的大地上,我从未询问过自己在这个社会上究竟是怎样的存在.我不去关心周围的事物,此时此刻在哪里发生了怎样的事情,总以为太遥远而不去伸手触碰.柴静说,她关心新闻中的人.这些人有农民、有人大代表、有同性恋者、有律师.....在一个叫双城的地方,有几个孩子一起自杀.她和每个与这个事件有关的孩子聊天,为他们擦眼泪.虽然这是唯一一次柴静没有得出结论的采访,因为孩子的内心远比想象复杂.关心是帮助的第一步,深陷在世界中的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地从蒙昧中睁开眼睛,用心去观察人生. 有些事情,不去了解根本无法得到它最真实的样貌.很多人憎恨耍猴人,可很多地方,耍猴人的真实角色是动物的亲人.虐猫事件的女主角也只是个家庭工作不顺利的孩子的母亲,她渴望宣泄而违背了道德准则.也许有些事情没有真正的对错,我们总陷在深潭想象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 柴静看两会,从自己家的小区开始.我甚至能想象到小区门口卖早点的大妈对着镜头说出自己的孩子学费贵的表情,我也能想象人大代表第一次在直播间针锋相对.我已经远离新闻很久了,从我感到绝望的时候起.但是柴静的一个个边缘人物的故事让我开始有了想关心的态度,深知每个人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姿态.看到他们的不同经历,我会跟他们一起哭一起笑,为他们揪心、高兴.柴静确实与其他记者不同,面对镜头,她会陪着受访者哭,她会为他们皱眉头,而不像其他记者只是做一个问问题的工作而已.关心新闻中的人的前提是,柴静首先是一个人. 在新疆大地震、非典、汶川地震、虐猫、药家鑫的采访中,柴静慢慢明白,泪水和愤怒是人之常情,但公众对记者这个职业的要求是揭示这个世界,不是挥舞拳头站在什么东西的对面,要疑问,不要质问,记者提供的是事实,不是情绪.而柴静的问题总是太投入了,热爱就会夸张,感情就会变形,就没办法真实地认识事物了.陈虻一语中的:"痛苦是财富,这话是扯淡,痛苦就是痛苦,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 我不想列举太多柴静的新闻,作为一本书而言,《看见》给我呈现的更多的是关于人性的思考.透过这本书,我给自己一个认识社会的机会,从而从中找到真实的自己. 相比之下,我总是幸运的. 我告诉朋友,这是一本好书.朋友说,既然是好书那就珍藏着吧.我无言,但心想着,就像我们的友谊一样.我会珍惜.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