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yyy888555 2019-08-10
青州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 实施规划2018年5月目录青州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

1 实施规划1目录2

第一章 发展基础

1

第二章 总体要求

2

第一节 指导思想

2

第二节 目标任务

3

第三节 路径方向

4

第三章 发展布局

7

第一节 优化提升四大工业园区

7

第二节 培育壮大六个特色小镇

8

第三节 打造完善七个重点片区

9

第四章 转换重点

11

第一节 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11

(一)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产业

11

(二)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

13

(三)医养健康产业

16

(四)通用航空产业

17

第二节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19

(一)高端化工产业

20

(二)汽车及零部件制造

21

(三)现代农业

22

(四)现代物流产业

24

(五)文化旅游产业

26

第三节 淘汰化解落后产能

28

第五章 拓展动能转换新空间

29

第一节 城乡统筹发展新空间

30

第二节 绿色共享发展新空间

31

第六章 汇聚动能转换新动力

32

第一节 创新引领动能转换

32

第二节 改革激发动能转换

34

第三节 开放助力动能转换

36

第七章 夯实动能转换支撑体系

37

第一节 加强人才智力支撑

37

第二节 优化制度环境支撑

38

第三节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41

第八章 完善动能转换政策支持

42

第一节 健全财税政策

42

第二节 创新金融政策

43

第三节 完善土地政策

44

第九章 以工程的办法实施规划

46 加快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潍坊市发展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大举措,是推进青州创新发展、持续发展、领先发展,实现 一二四三 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为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 四个城市 ,推动青州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制定本规划. 规划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潍坊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为依据,规划期为2018-2022年,是指导全市新旧动能转换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制相关专项规划、制定有关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发展基础 产业发展基础良好.201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58.4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5.15亿元,增长4.0%;

第二产业增加值290.72亿元,增长6.5%;

第三产业增加值312.57亿元,增长7.7%.

一、

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02%、44.88%、50.11%.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8.6U45.8U45.6调整为8.4U44.1U47.5.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68346元,比上年增长6.1%. 创新活力动力增强.省级创新平台达到31处.其中:工程研究中心1处,工程实验室1处;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处、重点实验室1处;

企业技术中心20处、工业设计中心2处.建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2处,院士(专家)工作站12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处、省级4处,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处.截至2017年底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省级认定(备案)4处,潍坊市级6处.众创空间省级备案2处、市级5处,科技部星创天地备案3处,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省级3处,潍坊市级8处,招院引所9处, 2人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和国家 万人计划 .扎实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 互联网+ 行动,阿里巴巴全国第一家县域农资产业带落户青州. 基础设施支撑有力.济青高铁青州段建设顺利,青州新南环即将贯通,军民融合通用机场已纳入山东省通用机场建设规划,港天物流国际陆港海关监管区积极推进,交通体系不断完善.锡盟-泰州特高压直流、青州-潍坊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线路等一批特高压工程进展顺利.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推进,信息通信等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提高.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国家、省、潍坊市关于实施新旧动能转换的战略部署,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新旧动能转换作为统领 四个城市 建设的重大工程,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聚焦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推进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品牌高端化、跨界融合化,率先实现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努力实现 弯道超车 ,确保青州市走在潍坊乃至全省前列.

第二节 目标任务 力争到2022年,全市新旧动能转换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制造业新技术、农业新模式、服务业新业态得到拓展深化,产品和服务价值链大幅提升,新旧动能实现平稳接续、协同发力,支撑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新动能主导经济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四新 经济增加值占比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力争超过28%. 质量效益全面提高.以 四新 促 四化 取得重大进展,新兴产业加快培育、传统产业加快攻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5%,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29%左右,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提高到76%左右.对内对外双向开放不断扩大. 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力的创新体制机制,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更加凸显,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到2022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3%,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5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家)达到38家,年度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105件. 协调性全面增强. 四个城市 建设全面推进,空间发展布局更加优化,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43%.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能源结构不断优化,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水和大气质量持续提升,城乡环境更加优美宜居. 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全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基本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供电、供水、供气、供热等设施配套完善,教育现代化加快推进,就业比较充分,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升,休闲、养老等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得到充分满足. 到2028年,改革开放50周年时,基本完成这一轮新旧动能转换,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转高效,要素投入结构、产业发展结构、城乡区域结构、所有制结构持续优化,市场活力充沛,发展动力强劲.到2035年,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文化实力大幅提升,全面建成富裕文明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强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继续走在潍坊市前列.

第三节 路径方向 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 素为支撑,以 四新 促 四化 为核心,培育壮大新动能,改 造提升传统动能,着力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推动产 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推动新技术异军突起.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强化信 息技术、生物技术、智能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等新技术向各行 业各领域广泛渗透,以应用性创新、体验式创新、集成创新、流 程创新等为路径,加速推广或替代步伐,迅速形成市场力量,促 进企业以全新的产品或服务实现价值链向高水平跃升. 推动新产业培育壮大.把握产业融合、产业链整合等产业分 工发展趋势,大力发展能够推动产业体系重大变革的新产业,实 施中小企业成长、大企业培育和产业集群打造工程,加速培植龙 头企业群和 隐形冠军 企业群,加速建设智能装备、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汽车、生物基材料等产业基地,加速培育300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引领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推动新业态加速成长.顺应新技术创新应用潮流和市场消费 升级特点,以分享经济、信息经济、绿色经济、智能经济为重点,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创业组织方式、创新设计产业、先进制造方式、新型营销模式等新业态,推动传统制造和服务产业加速衍生新环节、新活动,以丰富多元的产品服务,激活个性化、中高端消费需求,持续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推动新模式蓬勃兴起.以市场需求为中心,以实现用户价值 和企业持续盈利为目标,打破原有产业链和价值链,通过要素重 新组合,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的商业运营模式.加快发展平 台经济,加强供需对接,提供生产、消费、娱乐、休闲、服务等 一站式全链条服务.高效配置社会资源,重点在交通出行、房屋 住宿、专业技能、生活服务等领域,发展便捷、安全、大众的共 享式服务. 推动产业智慧化.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将 四新 嫁接运用到传统产业,释放传统动能的巨大潜力.推动传统工业智慧化,大力发展物联网、机联网、厂联网,改造提升机械制造、纺织服装、造纸包装、食品加工等传统行业,大力推广 机器换人 ,实现装备智能化、设计数字化、生产自动化、营销服务网络化.推动服务智慧化,大力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兴消费模式,加快发展移动支付、智慧物流、智慧医疗、健康养老、在线教育、社区服务等生产生活服务业.推动农业智慧化,运用新技术、新模式改造农业生产体系和服务体系,促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农产品市场流通和安全监管中的应用,拓宽农产品线上线下流通渠道. 推动智慧产业化.密切关注物联网、大数据、机器人等新技术革命前沿领域的发展趋势,着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持续跟踪人工智能、新型电池、生物材料等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超前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加速推进技术、知识、创意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拓展长远发展战略空间. 推动跨界融合化.深入实施 互联网+ 行动计划,促进行业、领域跨界融合、交叉渗透,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推动农业 接二连三 ,实现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建设高质量的工业云服务和大数据平台,形成融合发展新生态.推动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推动旅游业与文化、工业、农业等产业融合,积极发展全域旅游.大力促进产城融合,实现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一体推进. 推动品牌高端化.实施品牌提升战略,构筑品牌培育、保护机制,树立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推动青州产品向青州精品转变,实现制造优势向品牌优势、产品经济向品牌经济的提升.开展质量对标提升和标准化行动,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标杆企业,打造一批高端知名产品品牌、企业品牌、行业品牌、地域品牌、城市品牌,以品牌高端化促进新旧动能转换.

第三章 发展布局 坚持空间布局与功能布局相统一,推进产城融合、产城一体化进程,着力构建 四六七 发展格局,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新的发展空间.

第一节 优化提升四大工业园区 经济开发区.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依托新松机器人工程技术中心,加快企业智能化改造,重点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 千人计划 产业园、院士生物产业园、节能环保产业园建设进度.同时,引进高端酒店、专业医院、高端基础教育及职业学校等生活和生产性服务业,不断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 p山经济发展区.突出抓好高科技园建设,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精准出击,积极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发展壮大以江淮汽车为龙头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加快推进江淮新能源汽车项目建设进度. 卡特彼勒工业区.着眼于打造智能机械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和卡特彼勒山工配套区,加快卡特彼勒平地机、压路机和云内动力柴油发动机提升、滇凯节能玻璃等项目进度,加快配套企业培育和引进. 滨海(青州)工业园.全面完善园区基础设施,积极扩大汇强科技、海翔游艇、祥光新能源等项目生产规模,加快福临顿新型建材项目建设,推动百便车生产基地、高性能救生抛落艇项目尽快落地.

第二节 培育壮大六个特色小镇 文化艺术小镇.以文化艺术小镇列入首批60个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为契机,全面提高市场化运作能力,丰富经营业态,全方位提高小镇活力.加快创作室、培训中心、酒店和北外青州附属学校等项目建设,完善小镇功能.持续搞好经常性展览、拍卖活动,高水平办好艺博会、书画年会,大力融入旅游元素,最大限度凝聚人气. 花卉小镇.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花卉产业发展情况,大力引进农业科研机构、科研项目和种苗研发龙头企业,着力打造花卉产业引领区、现................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