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qksr | 2019-08-27 |
网加工.我们将这些行动称为B类传播行为.第二个参与者也可能要进行编码,这些编码多半是非正式的、无意的,可能是面部表情,也可能是其他信号,表示有没有兴趣、是否相信、是否理解等的信号;
第一个参与者对第二个参与者的信号进行解码,将其当做反馈.如果情况需要,第二个参与者还可能进行正式的编码,发出这些符号,转而进行A类传播行为;
反过来,第二个参与者的A类传播行为又可能引起第一个参与者的B类传播行为,如此等等,循环往复. 换言之,任何讯息都不能直接引起一望而知的外显行为.如上所述,讯息不像电流,电能沿电线流动,抵达灯泡,灯泡随即发亮.诚然,有些反应嵌入本能,近乎自动;
例如,一听见汽车喇叭声,一听见 失火了 的呼喊,我们就很快做出反应.然而即使这些快速反应也要经过一些中间步骤.首先我们要听到那样的声音,然后我们要对它进行解释: 他是在对我鸣喇叭吗? 哪里着火了? 外在符号影响行为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改变形势在他心中的印象.外来符号到达时,如果接受这决定利用其中的讯息,他首先要加工这一讯息,加工的根据是他储存的形象;
一般地说,产生的结果可能有几种:证实既存的构想,稍许修正原有的界定,或澄清原来不清楚的地方.就像改变信仰一样,彻底改变原有观念的情况是极为罕见的.然而,改变信仰的现象的确时有发生;
同样,感觉突变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比如,听说自己的房子着火时,脑海里对情况的感觉就会突变,迅速的反应就是必然的结果了. 7.下列对文中A类传播行为和B类传播行为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A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编制信息代码并发送符号,B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决定是否接受并加工对方发出的符号. B. A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编制符号,B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根据自己的认知、调动各种技能接受符号. C. A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和资源编制符号,B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决定是否接受并加工对方发出的符号. D.A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编制信息代码并发送符号,B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根据自己的认知、调动各种资源接受符号. 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传播过程中的双方结成信息分享关系,第一个参与者是讯息的传播者,第二个参与者是讯息的接受者;
两者角色可以转换. B.劝说参与者和娱乐参与者,由于传播行为目的不同,扮演的角色也不同,接受劝说者会加强防范,追求娱乐者会 悬置怀疑 . C.如果需要,传播过程可以循环往复,B类传播行为者可以转为A类传播行为者,A类传播行为者可以成为B类传播行为者. D.接受者接受一些讯息,如汽车喇叭声、 失火了 的呼喊声,感觉会发生突变,不需要加工讯息,反应嵌入本能,近乎自动. 9.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20分) 一种美味 巩高峰 他清晰地记得,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时,母亲眼里第一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他甚至觉得,他在母亲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这种感觉在随后下地干活回来的父亲和两位哥哥眼里也得到了证实. 他有些受宠若惊.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满村子蹿,上树掏鸟窝,扒房檐摘桃偷瓜.因此,每天的饭都没准时过,啥时肚子饿了回家吃饭,都要先挨上父亲或母亲的一顿打才能挨着饭碗的边儿. 那天不一样,母亲把双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母亲终于接过那条鱼时,他忽然有一点点失望,那条本来大得超出他意料的鱼,在母亲的双手之间动弹时,竟然显得那么瘦小. 准确地说,在那之前他没吃过鱼,唇齿间也回荡不起勾涎引馋的味道.他相信两个哥哥应该也极少尝过这东西.在母亲的招呼下,他们手忙脚乱地争抢母亲递过的准备装豆腐的瓷碗.豆腐,是跟年联系在一起的东西了.天!为了那条鱼,母亲要舀一瓷碗的黄豆种子去换半瓷碗的豆腐来搭配.隐隐约约地,他有了美味的概念,还有慢慢浓起来的期待. 父亲坐在灶前一边看着火苗舔着锅底,一边简单地埋怨了几句,似乎是嫌母亲把鱼洗的太干净了,没了鱼腥味.这已经是难得的意外了,平日里,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句话.父亲埋怨时,母亲正在把那条鱼放进锅里,她轻手轻脚,似乎开了膛破了肚的草鱼还会有被烫痛的感觉.父亲笑了笑,带着点儿嘲意.母亲嗔怪着说,你笑什么笑!鱼真的还没死,还在锅里游呢.说着,母亲还掀了锅盖让父亲看.父亲保持着笑意,不愿起身. 母亲拿着装了葱段蒜末的碗,就那么站着等水烧开. 他则坐在桌前,看这一切时他是不是双手托着腮?他忘了.反正所有的记忆都是那条鱼和围绕着那条鱼而产生的梦一般陌生的气息.那天什么活都不用他干,他是这顿美味的缔造者,可以游手好闲.父母的举动让他觉得他有这个资格. 在豆腐到来时,母亲甚至都没来得及埋怨一下一贯喜欢缺斤短两的豆腐贩子,因为豆腐马上就被切成块下了锅.美味,让他带着很多的迫不及待,还有一点点的张皇.张皇什么呢?鱼都在锅里了,它还能游回村头那条沟里去?不过这种张皇让他有点儿熟悉,在沟里捉到鱼时他也这么心慌来着,因为连他自己都不相信,那条沟里竟然会有鱼. 来不及细细回味了,豆腐一下锅,屋子里顿时鲜香扑鼻.他是第一次知道,鱼的味道原来是这样的,新鲜的让人稍稍发晕.在鱼汤从锅里到上桌之间,他拼命地翕动鼻翼,贪婪地往肺里装这些味道.他相信装得越多,回味的时间就越长. 至于那锅鱼汤具体是什么滋味,他倒完全不记得哪怕一点儿细节.因为全家吃饭喝鱼汤的状态都有些鲁莽,只有嘴唇和汤接触的呼呼声,一碗接一碗时勺子与锅碰撞的叮当声,还有一口与另一口之间换气时隐约的急促. 那天饭桌上的气氛也不一样,一家人习惯的默不作声完全没了踪影,父亲开口谈天气了,两个哥哥则说了今年可能的收成.而母亲,只是嘴含笑意,一遍又一遍地给大家盛汤. 最后,父亲说了一句有点儿没头没脑的话,父亲说,三子该上学了. 他就叫三子.如今回想起来,对鱼汤食不知味的原因应该就是这句话.两个哥哥没进过一天学校的大门.现在到了他三子,父亲说他该上学了.该,就是要,快要的意思.他忘了两个哥哥投过来的眼神的内容,他忘了鱼汤是什么味道,他忘了那个晚上的一切细节. 美味?美味是什么味呢?当他终于能背着书包从村头墙角中出来,扭捏地走进学校的大门,他离美味的书面意思越来越近.但是,他知道美味的真正意思并不是之后的上学,仍然是有鱼的那天晚上―― 两个哥哥忽然就饱了,先后离开桌子回屋睡觉,可是鱼汤每个人起码还可以盛两碗.他们没解释为什么,也不用解释,地里的活要起早贪黑,否则这种鱼加豆腐的美味只能还是好多年享受一次.父亲愣了愣,恢复了以往不苟言笑的表情.母亲端着碗,出神,她似乎用眼神示意过父亲别口不择言,但是现在她卸去了笑容,朝着屋外黑糊糊的夜空,一直出神. 可是羊要进圈,牛要喂草,猪还要吃食.都这么愣着不能解决一点儿问题.他起身去做,也只有他还有心情做. 坐在灶前添柴火煮猪食时,已经是最后一件事了.把火点着,添第二把柴火的时候,他就抓着了一个黏黏软软的东西,凑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条鱼!从锅里蹦到地面,它显然已经超越了极限.现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本文有删改) 10.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陌生的光:2分) (2)陌生的气息:2分) 11.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12. 一种美味 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5分) 13.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