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ACcyL | 2014-10-11 |
究其原因,课堂教学缺乏一种根植于文本思想深层的一贯原则和终极目标,教者也没有瞄准自己的立教之根和育人之本,一句话:课堂缺乏灵魂主导,解读缺乏价值引领.那么,我们如何定位文本的价值取向,把握多元解读的 源 ,上出有灵魂主导的语文课呢?
一、依据语文课程的目标审视文本的价值取向 探寻文本的价值取向不能仅仅局限于文本的本身,我们有必要从语文课程的目标甚至从教育的目标来审视文本的价值取向.语文课程的目标是什么?我国现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课程十项总目标.我们从 育人 的角度来分析一下总目标.总目标第一条就提出 培养爱国主义感情 , 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
第二条中强调 吸取民族文化智慧 , 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
第四条中要求 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
第七条中关于阅读能力的表述 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 同时指出 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语文教学的宗旨是什么?是让学生汲取智慧、崇尚真知、陶冶情操、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些到最后都落实到了 人 的层面上.那么,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也必须根基于 人 的本质的视角来审视,既然是 人 的教育,价值底线就是教育人 求真、从善、向美 ,忽视 人 的存在的价值是无意义的价值.根据总目标的分析和做人的价值底线,我们发现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应该是 培育具有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人. 这同样是文本的意义指向,是文本的核心价值,也是我们解读文本的靶心.
二、依据编者意图把脉文本的价值取向 教材是实现语文教育目标,发挥语文教育功能的物质基础,具有凭借、教育、发展、范例的功能.语文课程标准对于教材编写提出了九条建议,这是新教材的编写依据,也是对编排新教材提出的要求.无论哪一套教材,都凝聚着编者的心血,折射出编者的理念和意图,编者不但科学地规定了教学的内容和程序,还合理地规范着教与学的方法.我们教者在引领学生解读文本的同时,要理解编者意图,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实现多元解读. 譬如:现在很多的版本都选用了沈石溪的《生命桥》一文.这篇文章的故事梗概是:一群羚羊在猎人的追赶下,走上了无法逾越的伤心崖,结果在老羚羊的带领下,自发的以牺牲自己生命为代价,用空中接力的方式,把小羚羊渡到了对岸,从而完成了一次生命的壮举. 长期以来,由于我们的核心价值对于生命意义的漠视,作为一篇影射人类的动物寓言,这篇课文在课堂上一直被误读着.或是把它当作了一篇环保题材的劝喻小说,引导学生要保护自然;
或是把它当成了真实的散文,引导学生批判人类面临灾难时的胆怯与保存自己的私念;
或是把课堂的精力放在对文本不真实的批评上,最后得出此文虚假的结果.而浙江宁波的干国祥老师,创造性地解读编者的意图,精心挑选了《狼和小羊》、《大禹治水》、《孔繁森》几篇课文,由兽而人,由古及今,由野蛮到文明,引导学生思考面临灾难时作为群体的人类的选择,以及灾难中个体生命的尊严和意义.不仅准确地触摸到了文本的真意,而且最直接地传达了编者的理念.